彭显同
萧山区万向初级中学 311215
一、七步探究,步步为营
法治教材中“探究与分享”版块虽然形式、用途各异,但是,通过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在使用上也有一般的规律可循,那就是“抛、阅、问、探、分、启、结’七步法的灵活调配。
1、抛。即抛出引子,也就是一节课的导语或是要探究的主题、话题。不管探究的是什么内容或是出于什么目的的探究,探究前前必须有个导语,给接下来要进行的探究指明方向,让探究活动不会显得突兀,实现自然过渡,也是给学生以一个充分的准备和预思考,为探究创造一个合适的氛围。甚至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提前布置探究题目,要求学生围绕题目查阅相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探究起来就可能非常热烈。
话题永远是“探究与分享”的中心思想,也是平台载体,话题的精准直接关系探究分享的质量与效果。探究话题选择贴近学生设计话题,要贴近学生的兴趣选话题。所选话题必须贴近生活,集中、典型地反映某些社会现象,具有较丰富的内涵;只有学生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2、阅。即阅读材料,分为前阅和后阅,既包括阅读材料,也包括看教师处理补充的音视频或是PPT图片材料。这一步也是探究与分享的基础,材料的熟悉程度,把握点的精准直接影响探究的成败。前阅是在设问抛出前对材料的粗浅阅读,是对材料的大致了解;后阅是设问出来后对材料的再阅读,从材料中找到能解决问题的线索,目的明确,要定位精准,否则就会偏离方向。一般要求学生根据设问在材料上做好标注,并注明所对应的设问和要探究的方向。
3、问。即设问,要探究必定有设问,这是探究的核心。探究是否有用,关键就在这一步。设问一要有准度,要根据课时的知识和要解决的任务来设问,不能漫无边际;二要有精度,问题不能太多。实践证明三个左右为宜,问题太少必定大而空,学生无所适从,问题太多就会太具体、太杂,学生没有思考探究的空间和时间,也没有思维提高发展的梯度;三要有剃度,三个左右的问题设计要从易而难梯度设计,后一个问题在前一个问题探究的基础上解决,也可反馈学生解决问题的层次;四要有跨度,实现前后知识点的运用串联既可以运用复习已有知识能力为解决现有问题服务,也可后续学习埋下伏笔,也可以说是设问高水平的体现,其作用不言而喻;五要有深度。这是大家的共识,问题太浅不需要探究,只是走走过场而已,问题太深,学生即使再怎么探究也探究不出。
4、探。即探究,是中心环节。从合作形式上可以是自己独立探究,也可以是小组合作探究,个人实践认为四人小组合作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操作方便快捷高效;从资料提供来分可以是图文资料,也可以是音视频资料,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也可以是学生手头上现有的,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现实网上查阅资料……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教师都必须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提炼材料,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情景模拟,角色体验的形式如:小品表演、情景再现等去体验和感悟。使课堂成为虚拟的法庭、辩论场、智慧宫、演讲厅、新闻发布会……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或时事热点进行辩论、归纳、联系、求证、解释、比较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分。即分享交流。通过分享,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这是探究能否激发学生兴趣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展示交流的平台,是借此对学生的探究成果的反馈。可以是个人展示,也可以是相互补充;可以是口述,也可以是笔录;可以是表演,也可以是演示......“指点江山”,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6、启。即教师启示。学生探究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教师的启发点拨。首先要掌握启发的时机:一是当学生的探究遇到困难通过自己无法解决时,二是学生的探究或结论出现偏差时拨;三是学生交流时对于结论争而不定时,教师要适时给以启发点拨。
其次要掌握启发点拨的艺术,不能直接给予结论,形象比喻为“曲线救国”,或指点方向,或指点方法,或指点资料:在问题侧重点上、在材料落脚点上、在材料的选择上、在结论组织上给予提示......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究,从而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得到能力和情感进一步提升。
7、结。师生共同对活动成效进行交流与评价。探究活动虽注重过程,但并不排斥终结性的评价。因此活动完成后,成果展示是对探究过程的总结。成果展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有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合作共享。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文字报告或写小论文,出黑板报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
二、“四度”处理,层层推进
1、渐进处理,探究有梯度
所谓合理使用,就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有选择地使用教科书上的”探究与分享”。具体到处理上,就是要对”探究与分享”进行分类筛选,对那些背景材料相对陈旧、题目难度较小、探究价值不大的”探究与分享”,通过学生预习或教师授课解决就行。对一些受限于知识和能力单凭学生自身难以解决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应运用课堂集体讨论或课外探究的方法予以完成。法治九教材中有许多观点类的”探究与分享”,其基本设问就是“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学生对类似的问题往往没有头绪,如果能把每个观点给具体化,由浅而深,化成几个递进式的”探究与分享”,最终解决观点问题,相对而言就要容易得多。
2、注重时事,探究有热度
由于种种原因,教科书中的”探究与分享”所引用的材料滞后于实际,不可能是最新的。教科书为全国统编,也不可能完全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所有学生。因此,在立足于教科书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入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有效地挖掘““探究与分享””的价值,使”探究与分享”更切合教科书内容,时效性更强。
3、整合重组,探究有跨度
从教材的内容安排及结构化功能角度来分析,课时内容的“探究与分享”可能是“散落式”,片断式的。要想构建体现一定基本思路的结构化体系,帮助学生建构和梳理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就需要对教材前后基本不同年段的“探究与分享”进行结构化重组,也是给学生的思考有一个梯度。
4、差异区分,探究有层度
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是固定的,不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也不能随着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而提升。为此教师要在达到共同水准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适用于不同程度的”探究与分享”。就如每一单元甚至每一框的结尾处,原教材的”探究与分享”的局限性就很大,仍然是根据教材的局部内容在编设。缺少整体性和综合性,就需要教师在使用时加以综合汇编。
参考文献
1、黎同. 浅谈情境教学模式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J]. 中学教学参考,2015,0(19
2、陈瑛·法治(教师用书)·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
3、<法治课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 期
4、孟素娟. 对初中思想品德探究式教学的几点认识[J].考试周刊2015,(20)
5、李秀梅.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未来英才,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