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存教育的必要性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   作者:胡万成
[导读] 现代教育的最终目的说到底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

        胡万成
        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靖宇小学校
        【摘要】现代教育的最终目的说到底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让他们学会生存。所以本文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诠释这一内容:1、生存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基调,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2、实施生存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3、实施生存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关键词】浅谈 生存教育 必要性 主基调 创新能力

        一、生存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基调,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导致了很久以来流行的教育价值观念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世界各国的教育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人才,而培养人才的重点则在于教育,因此在某种特定意义上来说,谁的教育能在二十一世纪中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那么他就能在世界的关于人才培养的激烈竞争中获得战略主导地位。在现如今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必不可少也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例如德国的巴伐利亚州推出了一套新的教学计划,该计划着重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与实践性,鼓励在更接近生活和解决问题的现实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此举的目的就在于在传授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对学生的基本素质----生存能力的培养力度。韩国教育部在上世纪末也颁布了开始分阶段实施的初、中等学校第七次教育课程,其培养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能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必然趋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发展其个人的主动性。在我国多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多名专家都明确的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尊重爱护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营造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有效氛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要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己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振兴教育事业,为早日实现并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做出自己的贡献。
        现代教育的最终目的说到底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让他们学会生存,所以说提高生存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因素,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现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就是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并主动迎接新的挑战。


        二、实施生存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
        生存教育是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教育或教导学生学会生存的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部分,又是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一种教育模式。小学生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等多方面。而这每一方面都与学生将来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舍弃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给学生将来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教育战线提出的一项全局性的战略任务,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而生存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核心因素,要想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从生存教育抓起。
        所谓生存能力就是一种全身心展示出来的核心力量,使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问题,从而进行自我思考并主动作出判断以拥有较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养成一种能够自律、善于和他人协调、善于为他人着想的好习惯,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为此,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是应该把培养下一代的生存能力作为教育的根本基点,从以前偏重单方面灌输知识的教育过渡成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教育,使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均衡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生存教育实施的主阵地是课堂,所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一定能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学科教学中,生存能力的培养要自然适当,切忌生搬硬套。数学学科渗透生存的关键在于教育,如:一题多解、创编应用题等;语文学科渗透生存需要表现,如:朗读比赛、故事会、口头作文等;体育课渗透生存需要健康,如:长跑比赛、如何预防流行性感冒等;自然学科渗透生存需要保护生态平衡,如:禁止乱砍乱伐树木、防治大气污染等。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的需要,即可以从大事着手,又可以从小事抓起,逐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实施生存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众所周知,生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生在世,世世代代无时无刻不在与自然进行抗争。因为人类永远不会满足已有的生活现状,所以人类就不只是单纯地为了适应自然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是要学会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改变自然,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人类服务,例如草叶划手,鲜血直流,鲁班发明了锯,这就是最好的例证。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多极化的、以自我为中心、充满了谎言的社会,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勿必要具有忧患意识,着眼于现行课堂教学的实际,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而搭建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为培养更多对社会有用的全能型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胡万成,现为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靖宇小学校教导主任,一级教师。自1996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2000年被评为东昌区师德先进个人,2001年被评为东昌区美术学科骨干教师,2007年、2009年、2013年、2016年被评为东昌区优秀教师,2018年被评为东昌区年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