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7期   作者:赵艳莉
[导读]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生必修课程,对塑造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赵艳莉
        内蒙古包头市昆都区包钢第十二小学   014010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生必修课程,对塑造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水平不高、课堂教学延伸不够、家庭育人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和矛盾,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延伸课堂教学、发挥家庭育人作用等改善措施。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行为习惯;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生学习的关键前提,是小学生养成教育中心环节,也是小学生学习和成长发展的有力保证。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塑造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一环,是促进小学生完善性格和成长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历史责任。
一、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必要性
        (一)课程教学的性质规定
        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教育必须安排的一门课程,是小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课程,对塑造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既是本课程的性质规定,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必然前提。
        (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小学生正处于思想行为稳定、价值观念塑形的关键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起步阶段。今天,智能手机、游戏的发展,对小学生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导致不少学生学习不上心,课堂注意下降。不少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要在小学生还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就要塑造好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促进自我发展。
        (三)课程教师的历史责任
        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促进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是教师的责任。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需要教师把关,才能促进小学生将来与社会良性对接。培养学生成才,是教师的初心和使命,也是社会人才培育历史责任的必然要求。
二、当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解惑"不只是知识性问题的解答,更是人生观的教育和指导。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应该只是培养学生成为赚取日常生活所需物资的工作者,更应该使学生成为能够找到快乐的人。然而当前,部分小学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关注不够,导致对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视不够,上课由其他课程教师代课,导致出现教学方法简单、内容吸引力不大、学生思维不活跃等情况,课程教学效果差。
        (二)课程的延伸教育亟待加强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持续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塑造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指导学生生活实践的课程,帮助学生在良好的实践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课堂教学,却忽视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后教学开展少,从而缺乏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指导,教育的持续性不够。没有持续的教育,课程的教育和塑造作用的难以发挥。


        (三)家庭教育的作用需要挖掘
        良好行为习惯属于德育的范畴。德育是家庭与学校共同的责任。相对于学校,家庭要在塑造小学生行为习惯中发挥更大作用。然而社会的发展导致生活节奏的普遍加快,不少家庭主要时间放在工作之中,对小学生的教育有所偏废,加之社会物质性评价标准的盛行,认为学生只要成绩好即可,导致家庭教育一定程度的缺失。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学校单独的力量能够完成,需要学校与家庭合力进行,通过学校的知识教育和家庭的生活实践,才能塑造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缺少家庭教育,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难以持续,甚至导致习惯养成教育前功尽弃。
三、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本思考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道德与法制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塑造好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社会的需要,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家庭德育作用的体现。
         (一)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学效果
        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加深,对专业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于课堂教学,也只有更加专业的表现,才能充分保障课堂教学的效果。一是引进专业教师。专业教师对课程理解更加深刻,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学生兴趣激发方法更佳,能更好指导学生的行为、语言以及思维的良性发展,促进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二是加强教师的培训。时代的发展导致社会文化的不断变化,进一步影响人的价值观念。课堂教学是一种创新型工作,只有不断加强课堂内容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改进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才能跟上时代对课程和学生的要求。三是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要建立健全以学生行为习惯反应和家庭反馈作为学生培养评判基础的评价导向,尊重和认可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工作贡献,形成有利于激发道德与法治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评价机制。
        (二)注重课程教学延伸,增强实践指导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加强该课程的课后教学,促进实践指导,是该课程的性质规定和现实要求。一是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监督。教师在课堂之外,注重学生日常观察,及时发现不良行为,用课堂知识教育学生自我反思和改正,使课堂教育延伸到日常养成教育。二是注重其他课程中加入德育。知识的作用除了让人辨别事物,更在于让人明辨是非。课堂思政是当前教育的重要课题。要在每一门课程的课堂中加入德育内容,使小学生在学习其他知识时,也能开展德育,形成教育的持续性。三是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开展劳动课程、帮助父母分担家务、社会服务等实践课程,促进课堂知识的深化和转化。
        (三)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形成育人合力
        一是树立“德智并重”的教育观念。避免重知识轻道德法治的教育现象,重视品德在小学生人生成长中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加强日常行为的监督,在健康的评判标准中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二是父母以身作则。父母的重要性就在于其一言一行都能够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父母在家庭中注重营造健康的氛围,以身作则的做良好行为习惯的榜样,促进学生在家长行为习惯的影响中健康成长。三是加强家庭与学校沟通。学校和家庭要经常性加以沟通,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针对性的开展教育,防止教育空白的出现。只有两者密切配合,才能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段雪松.小议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39):206.
[2]王和勇,王晶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西部素质教育,2019(5):85.
[3]高茵.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智富时代,2014(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