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会学生“爱”的技能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7期   作者:陈霞
[导读] 人生中,如果缺乏了爱,就像鱼儿在水潭中没有了水

        陈霞        
        咸宁市咸安区实验学校  湖北省咸宁市  437000
         
         人生中,如果缺乏了爱,就像鱼儿在水潭中没有了水,那是令人窒息的,也是没有成效的。人生中的爱从何而来?那必然离不开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巴特也曾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爱的情感,让爱贯穿学生的生活呢?在长达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在思考,在探讨,在总结。现在我来谈谈我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教学中激发学生爱的情感
        鲁迅先生说:“教育植根于爱”。当今时代,独生子女之所以是垮掉的一代,就是因为大人为孩子准备好了一切,孩子不过是来领受,从来不需要打拼,自我就是蒙昧的空白。自我必需面临精神的绝境,受到心灵的重创,才能痛悟到情感的真理,把自我铸炼得坚强。要唤醒亲情,非经历家庭的艰难困苦而不能,对家庭的苦痛没有深切地体验,就无法触动肺腑,亲情被父母的爱封锁着,似乎永没有觉醒的一天。家庭的祸不单行,特别是父亲的人生沧桑,朱自清对父亲的爱在父亲爬过铁道的一刹那被唤醒。为什么《背影》在当时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就是因为他的亲情的觉醒引起知识分子的共鸣,唤醒读者的亲情。如果我们的孩子永远沉湎于被爱的种种安逸中,不能自觉勇敢地创造艰苦,爱的觉醒就成为人生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家道艰难的孩子常常容易觉醒,这正是学生中少数优秀者。然而不幸只为情感觉醒提供可能,并非必然,不少家庭不幸的孩子被不幸淹没,学业荒废,像父辈一样沦入贫穷愚昧中。教育的价值正体现在这个时候,教育使不幸成为情感觉醒的契机。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孩子去认识不幸的价值,把不幸放进心灵中去加工去反省去发现,把情感的力量生动地向孩子展示,把思想和意志的智慧向孩子昭示,把爱的美景向孩子描绘,激励孩子成为命运的主人。在一堂课中如果充满爱,学生的情感就会得到升华,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老师的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我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在备课时就觉得很为难,因为现在的孩子没有经历过苦难,不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索许久,决定从爱这个话题入手。我找到了许多母爱的图片,比如汶川地震中用背脊为孩子撑起生命的天空的母亲的画面;比如《天亮了》原创题材中用双手托起孩子的父母图片......让学生在看图中猜想这事一幅怎样的场景,你感受到了什么。然后,我在旁边声情并茂的解说当时的情形,不知不觉中让孩子们对“爱”这一词的有了深刻的理解。再去课文中学习时,教学就异常轻松,同时爱的情感也会得到升华。
        如果教育是人类精神的启蒙,那么情感的启蒙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作为学生人生的导师,首先是唤醒潜意识的情绪,把生存的状况生动地描绘出来,把命运的神秘面纱揭开,让学生看清生存的面目,刺绪的觉醒,唤醒自尊和反抗。然后抓住生活的良机,因势利导,把情绪升华为情感,即一切向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情感方向引导。当然仅仅通过课本教育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还可以通过班队会课对学生进行引领。例如可以在班会课时用游戏方式开展。组织几个学生演出一段家庭情景剧,把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学生与家长的矛盾搬上讲台,引导学生思考找到矛盾的原因与解决矛盾的方法,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受家长对自己的爱。
        二、生活中教会学生承担爱的责任
         现在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孩子却越来越少,因此就培养出一个个小“皇帝”,他们普遍存在自私、自负、不可一世的性格。他们爱的情感都是被家长赋予强迫接收的,因此他们心目中的爱就是别人该给予,别人该谦让。每一个人,无论他的性格如何,家庭条件如何,能力如何,同样都渴望被爱。人类体验生命,需要有一定的难度。对于人类来说,太容易得到的东西,总是不被珍惜。作为从事教育事业多年的老教师,我认为爱的教育迫在眉睫。

怎么去唤醒学生爱的情感呢?方法很多,比如:可以建议学生和家长互换角色,进行实践活动,从而感受父母的不易;和老师互换角色,感受老师的不易;轮流当班干部,感受班级管理的不易。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感受身边的爱。感受之后就是承担,让学生试着去承担一定的责任,可以开展“我为父母做件事”,“我为班级做件事”等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们体验、感触。
        有一次,在母亲节那天我布置了一个任务:回家为妈妈做一件事,拍视频发给我,第二天来谈谈感想。当天晚上,视频接踵而来,我看见很多同学在帮妈妈洗脚,洗着洗着放声大哭起来。第二天,我问他们感想如何,为什么会哭?很多孩子都红着眼眶说:“我摸着妈妈脚上的老茧才知道妈妈平时为了我们不停工作,不停做家务原来如此累。以后,我一定帮妈妈分担家务,再也不任性了。”听着他们的话语,我感慨万千,原来不是孩子们不会爱,只是我们没有给他们机会去学会感恩,学会爱。
        三、成长中教会学生运用爱的力量
        彭沙尔说:“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为了爱,我们才存在.有爱慰籍的人,无惧于任何事物,        任何人。”苏霍姆林斯基说:“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
        我们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快乐与幸福的时候,心中要有他人。现在的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要什么有什么。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的任务就是吃好,玩好!这种观念从何而来?值得家长们烦死。我常常听见一些家长抱怨,孩子不懂事,不感恩!其实我就想反问一句你给过孩子们机会了吗?上课时,我跟学生谈到关于分担家务的问题,孩子都说:我们只要动手,家长就会喊着,不要碰、你不会、很危险......其实,我认为家务劳动是可以给学生带来责任感的生活实践。学生应该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体贴父母,更加热爱劳动,力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务事主动做,不会做的学着做,确保每天放学回家后15分钟的家务劳动时间。做饭、烧菜、洗衣服、打扫房间各尽其能。学生分享了劳动的成果,体验了劳动的快乐,内心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便会越发增强。我是一位懒妈妈,我儿子八岁开始,就可以单独去菜场买菜,单独一个人去书店买书。现在每当我跟他谈起这些,他总是感谢我给他这样的机会,相信他,让他懂得动手的快乐,也懂得了生活的多姿多彩。
         教育是爱的艺术,是心与心的认同,是心与心的升华,是心与心的沟通。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认为“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没有感情,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马卡连柯说:“教师的心应该充满对每个他要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家,尽管这孩子的品质已经非常败坏,尽管他可以给教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情,教师都要以自己的美好的感情去教育他。”这都说明教育需要爱,只有爱,教师才能真正地走入学生心灵。从平时的言行举止和待人接物中培养讲礼貌、讲文明的责任感        在平时的谈话中,要注意场合,使用礼貌用语,态度友善,接受或递送物品是要起立并用双手。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的房间、不动用他人物品、不看他人信件和日记。不随意打断他人的讲话,不打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妨碍他人要道歉。上、下课时要起立向老师致敬,下课时,请老师先行。尊重教职工,见面行礼或主动问好,回答师长问话要起立,给老师提意见态度要诚恳。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理解宽容、真诚对待、正常交往。承担起自己的每一份责任,为生活画一道彩虹。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乐园。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我觉得还可以加一句:播种爱,可以收获许多的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世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