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丹阳
浙江省义乌市后宅小学 322000
【摘要】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的起始点和凝结点,贯穿其中并起基础性、主导性作用的是德育。在落实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看到其与“德育”的关系,做到融入德育、渗透德育。鉴于劳动与技术教学的目标以及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我认为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应采取合适的策略方法,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我以《纽扣的缝制》教学为例,将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策略予以阐述。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 德育 兴趣 师生合作 评价 家校联合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采取合适的策略方法,帮助学生在劳动精神的传承中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在亲历劳动的实践中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形成集体主义观念和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体验互助和冲突化解;在躬行体察中使人格和谐养成。
我以《纽扣的缝制》教学为例,将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策略予以阐述。
一、创设情境,乐于干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劳动与技术教学的第一要务,我们在教学中应以学生技术学习兴趣为引导,激发劳动欲望,催生技术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多种多样,我时常在教学导入环节采取情境激趣的方式,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用趣味情境吸引学生注意,活跃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点燃劳动热情,唤醒学生技术探究意识,将学生带入劳动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纽扣的缝制》这一主题时,我会这样导入:首先出示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学生在一针一线中感受伟大的母爱。而后我让学生回忆自己是否有为长辈拿针穿线的经历,谈谈当时的感受。最后我出示生活化的情境,“玲玲发现毛衣上一颗纽扣掉下来了,以前都是奶奶帮她缝制,可是奶奶老花眼越来越严重,懂事的她想为奶奶分担一些家务。玲玲灵机一动,赶紧找来奶奶常用的针线盒,但是怎样才能把纽扣缝上去呢?我们一起来帮帮她吧!”这样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纽扣缝制的兴趣,点燃劳动热情,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萌生孝敬、体谅长辈的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分析以往教学经验发现,多数小学生对一般劳动技能与劳动知识的学习抱有兴趣,只要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加以引导与激励,小学生将兴致盎然地参与劳动的同时明白劳动的意义与价值。
二、师生合作,勇于干
小学生作为大集体中的一份子,其性格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养成与外在环境、周边同学的影响有很大关系,这也意味着,教师要想在劳动与技术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例如,在教学《纽扣的缝制》这一主题时,为了强化学生拿针拿线和熟练打结的技巧,我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实际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将其分为8组,组织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训练,互帮互助,在充分活动后进行小组成果展示,评比出“穿针引线和熟练打结”最快的小组。在这样的活动中,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帮助、协调、沟通,实现对学生心理品质的有效训练,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让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勇敢地参与劳动,为团队奉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依照心理学相关观点,个体的自信心与其成功成正比关系。因此,要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的信心,就需让小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小学生通过参与相关活动树立“我能行”的理念,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促进学生自我转化。
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立足实际学情,在劳动与技术课程开展前,通过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掌握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在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优势,设计、设置适合量学生的劳动与技术课程,让学生在劳动与技术课中大显身手,从而获得好的学习体验。
教师通过带领学生一起参与劳动、自我服务等途径,让小学生亲身体验劳动,得知劳动的辛苦与劳动成果的不易,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巧用评价,善于干
评价是劳动与技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劳技教学的一种手段,评价起到诊断、激励、教学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劳动与技术评价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劳动态度和操作技术得到正确反映,从而激生劳动的积极性,形成认识自我、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思想情感,继而实现主动学习、探索创新的基本目标。
在教学《纽扣的缝制》一课中,我充分利用评价手段,引导学生在展评中提升技术素养。在整堂课教学中,我一共安排了四轮评价,在学生通过穿线打结以及串缝的方法制作了布花后,我组织学生“评一评”,评价打结是否到位、美观,评价每片花瓣位置是否合理;在缝纽扣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学生“评一评”,看看纽扣是否牢固美观,针线是否对准扣眼;在学生完成了创意手缝作品后,我设计了展评活动,评比哪组又快又好等;第四轮评价活动是一轮综合性评价,我会让学生先交流自己在本主题的学习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自己又是如何解决的?而后针对学生的收获来评价。促进学生养成受益终身的劳动习惯,让学生在崇尚劳动、崇尚美好中不断提升劳动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评价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劳动是一个付出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劳动意愿,让甘于付出、乐于奉献、不计回报成为检验劳动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准。
四、家校联合,勤于干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开展,学校是主体,但是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由于小学生做事缺乏毅力与主动性,对于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就需要家长耐心细致的指导与持之以恒的坚持,并根据学生具体表现,及时给予学生鼓励与赞扬,以此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让学生的劳动技能得到巩固。
例如,在教学《纽扣的缝制》这一课后,要充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寻找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尝试用创意手缝解决。比如,可以让学生与家长找出家中因破洞而被遗弃在衣柜的衣服,通过创意手缝来遮盖、修补;可以倡议家长带孩子参与社区服务,为孤寡老人缝制纽扣;还可以让学生与家长通过创意手缝来共同制作一件实用的手工制品,并为其附上说明书在班级群中展示。长此以往,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独立生活能力,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的精神,以及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品质。
只有家长支持,劳动教育贯穿在真实的家庭、校园与社会生活中,关照到个人生活与集体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使学生在不同类型场域的自我管理、多方协作中感知劳动的魅力,体悟勤俭美德、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精神养分,形成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
总之,作为劳动与技术老师,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创造,让学生在快乐的课程体验中感受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以及优秀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激发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养成持之以恒的劳动习惯,让劳动陪伴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朱慧.有效开展 激发活力 传承文明——谈陶艺在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J].小学教学研究,2019(06):73- 75.
〔2〕张萍颖.绽放创造之花,芬芳劳技课堂——浅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J].小学教学研究,2015(23):43—44.
〔3〕张萍颖《绽放创造之花 , 芬芳劳技课堂——浅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