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措施对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影响 杨学东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0期   作者:杨学东
[导读] 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可更好地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发展。
        北京华昊水利水电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1500
        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可更好地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发展。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然而受水土流失问题的影响,即便采取了相应措施,但水土流失范围始终广阔,带来的危害也不容小觑。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资源;水环境
        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长,经济也形成了同步性的提升,但是在区域性水资源保护方面却明显忽视。国内很多地方水资源和水土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只有将水资源和水土保持工作进行全面结合,强化水土资源保护,才能够在生态文明建设下,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多年来,我国在水土保持方面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水土保持的理念和技术等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在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治理等方面缺乏有效措施。只有在生态体系有效保护下,才可以最大程度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调节能力,最终实现有效防控水土流失,实现生态健康发展。
        1水土保持措施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1.1有利影响
        在进行水土保持措施应用的过程中,能有效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改善流域内河道泥沙淤积的问题,促进当地林牧业的全面发展。中国的农业生产能力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水资源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若是农田土壤地表的植被遭到破坏,就会严重影响土壤含水性能,使得农田土壤水土流失,进而影响土壤肥沃力,为农产品经济效益带来不利影响。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合理采用水土保持措施,能有效提升农田土壤的水土保持效果,提升水资源在农田土壤中的保湿抗旱作用,促进中国的农业生产。其次,水土保持措施在改善河道内泥沙淤积的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为防止雨后河道泥沙量大、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采用高效的水土保持措施能增强流域内地表抗侵蚀能力,缓解水资源流失现象。水土保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流域内河道渗水的性能,有效改善了当地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增强了土壤牢固性和抵御侵蚀的性能,有效避免了因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提升了当地的水环境质量。再者,水土保持措施能促进该区域农牧业的全面发展,强化当地农业经济效益。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促进了当地水资源循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推进了水环境中有害物质的吸收、转化,改善了水土质量。
        1.2负面影响
        在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改善中,通过采取相应的人为水土保持措施,改善该地区、流域环境的下垫面情况,达到水土保持效果的同时也对水资源和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该流域水循环、水流地径表面以及产流机制上。在通过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提高拦蓄径流优势后,也会增加水资源的蒸腾量,使得土壤下水阻断,土层更加干燥,减少了地下水的径流量。人工水土保持措施,会减少该流域的水资源径流总量,导致河流的下流产生断流现象,继而影响到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以人为的方式干扰自然系统的运转,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水土保持措施具备优势较多的情况下,也难免存在一些缺陷。因此,相关人员在进行水土保持方案制定的过程中,要结合优势和不利影响进行方案选择,减少对自然系统正常运作的影响。
        2水土保持措施的具体应用
        2.1水资源方面
        第一,工程和农业措施。要想实现对地表径流拦蓄的目标,应借助人工形式改变区域内的小地形,有效增加土壤的渗水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构建良性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减少土壤侵蚀。以黄土高原中水平梯田为例,将三跑田转换成三保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同时也降低了侵蚀情况发生的概率。

因此,此种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势显著,特别是等高耕种措施有效减小了水流的冲刷力度,增加了地面受水面积,有效解决了水土流失与土壤养分流失问题。若地区耕种条件不足,应选择少耕措施,以改善水土流失情况;在适当缩减耕地面积的基础上提高土壤内部有机物含量,改善土壤的结构与容水能力。第二,生物措施。改善生态环境中采用生物措施,即在水土流失区域营造园林植被、种植绿肥牧草,以提高当地地力,优化土壤结构,确保其在雨水天气条件下免受雨水冲刷,规避水土流失。对于生物林草水土保持的方式,在水土保持期间可借助林冠实现截流。而土壤表面植物枯枝落叶可有效提高土壤的固结能力,以保证在雨水天气下土壤不会受雨水冲刷而产生水土流失的情况。除此之外,土壤表面枯枝落叶可充分发挥其抗侵蚀作用,增强地表土壤抗冲能力,避免土壤被雨水冲刷。
        2.2工程性管理
        目前在水土保持的措施中,有些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比如山坡防护,主要是针对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区域,通过进行防护性工程建设,形成比较理性的防护功能。山洪导排主要是针对一些区域的山洪和泥石流等进行防护,目的是形成疏导,避免对周边群众造成安全和环境性影响。山沟治理工作主要是进行河流中的泥沙拦截和管理,目的是在山区中进行防护工程,虽然建设复杂,但是在水土保持效果方面更加明显。
        2.3生态环境方式
        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中发挥的作用明显,生态修复是进行生态重新建设,从生态演变的规律入手,能够在地表植被方面进行覆盖,在水土方面统一保持,促进生态建设目标的实现。在河、湖、公园等区域进行营造,目的是通过植树等可以形成生态景观的构建。在进行植树的过程中体现防洪和排涝等功能,促进在河岸和湖岸等能够形成生态性塑造。陕西通过生态修复促进水土保持,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果。黄河中下游地区一度存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经过综合性治理以及进行生态重建等,取得了明显效果。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可以形成生态性补偿,从“大面积封禁和小面积治理”的角度形成水土保持路径,通过积极的执行,形成生态和水土保持的全面实现。
        2.4水环境方面
        第一,工程和农业措施。在改善水环境方面,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十分明显。为避免出现水污染的情况,有效提高农作物实际产量,应在村庄周边建设淤地坝或者小水塘,使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获得便利,还可以在水中沉淀、净化污染物,有效改善下游水域污染的情况。改善水环境时,可借助少同时,森林管理和保护人员也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数据采取相应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造林、森林管理和保护的效率。其次,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和优化森林消防管道管理系统,从而加强全面监督森林防火,使得保护人员可以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的状况,消除安全隐患,并在发生火灾时第一时间通知消防人员,争取更多的灭火时间,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最后,建立森林资源保护制度,禁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入森林资源保护区,从而加强对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
        3结束语
        面对中国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水环境质量下降的现状,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实现社会经济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在大力提倡和宣传保护环境的前提下,相关管理部门要充分重视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采取合理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改善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国才.植树造林技术与森林经营管护措施的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0):36-37.
        [2]王玉光.多功能森林经营理念在辽宁林业发展中的应用[J].林业科技情报,2017,49(1):49-50+53.
        [3]张国有.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防治及治理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17):44-45.
        [4]王慧.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的水土保持功能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9,47(11):31-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