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预习在初中语文自主学习中的继承与创新运用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黄高鹏
[导读] 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会学语文和应用语文的能力,这就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德保县城关镇民族中学 黄高鹏

【内容摘要】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会学语文和应用语文的能力,这就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初中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抓好预习环节则是一种重要的途径。预习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性地对语文篇目自主预先学习。预习对语文的学习如同建高楼打基础一样重要。本文根据语文实际教学实践活动,并汲取名家前辈有关预习方法与手段,根据互联网的应用,创新性地提出了初中语文“阅读、标划、批注、翻查、思考、设疑、议论、联系、比较、摘记、制订、练习”的“十二步骤预习法”。
【关键词】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 预习; 作法
        “学习有法,学无定法”。学习是有规律的,而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预习则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
        预习,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根据教师有关指导(在课外或课内)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是“训练阅读最主要的阶段”。其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弄懂新课的内容和概念,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动机,于老师上课时为听说记练做准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感, 有困惑而设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 。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预习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套而用之则“好的预习就是阅读教学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国语文教育界十分重视预习,早在明代就有人提出:“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处理会一遍,方与讲解。”叶圣陶先生也强调:“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 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然更应重视继承和创新“预习”这种学法。
       第一步阅读。
        这是预习的基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贵神解。”读,就是要求快速通读(朗读或默读)课文。特别是朗读最有利于预习,朗读达到耳目并用,使于记忆的作用。因为“朗读在一次过程中实现信息的多次反复,便于记忆。随便拿一段文字做一个比较实验就可以发现,相对默读而言,朗读有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在默读过程中,所获信息只能一次进入大脑。而一次的朗读过程,所获信息不仅有两次进入大脑的机会,并且还有一次运转输出的机会:文字信息首先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大脑把视觉信息处理成脑电波并传输到声带,刺激声带发出声音;同样的信息变成声波抵达听觉神经,通过听觉神经第二次进入大脑,并且当文字信息变成声音信息第二次进入大脑的时候,大脑可以发现第一次信息输入可能出现的错误,因为大脑中储有语感经验和声音和谐的程序,朗读把学习和复习融合在一起了,效果自然要好得多,它可以抵消朗读与默读的速度差尚且有余。”[1]“朗议,是物像、节奏和旋律的直觉,是表层的个别的感觉,属于感性认识,是认知的第一步。”[2]谋文中的“文章之美,是一种综合的艺术美。是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意蕴美、意境美的大综合。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步到位的,要分步进行。欣赏文章的美也微经用感性到理性。文章的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属于表层的直觉,是感性认识:而意蕴美、意境美则属于深层的领悟,是理性认识。学生通过朗读获得感性印象,通过反复朗读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热情。”[3l
        第二步标划。
        这是预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要求熟读课文,把生字、新词、难创、重要内容和疑惑的问题用符号标划出来,使于理解应用和查考。标记的符号很多,应根据需要而用,只要突出重点,划得明显,便于鉴别就行 ,不必划得过多过杂,以免影响课文的洁净美观。


常用的符号有;框“口”(表示生字新词需注音、释义);黑点“...”(表示语句特别重要):圈“〇〇0”、角“△”(表示重要词语);线“-”、“~~~”(表示重要句子);号“?”“!”(表示疑问、惊叹);勾“。”(表示段落终止)等。如预习八年级初中语文《背影》这篇课文,开头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划上了符号,在理解时着重研读思考。有的学生预习时,往往懒于动笔标划符号,这是不对的,应改正。
        第三步批注。
        这是批注预习法,要求在预习中若发现疑难之处,或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就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批注,发表意见。提出质疑,以便在讨论和听课时研讨答问。这是较高的预习要求,没有阅读批注的习惯和能力,一般是做不好的。所以要培养,积极训练。注,往往可与“划”同步进行。如预习人教版七年级初中语文下册《最后一课》这篇课文,53页第一段末句:“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经过阅读体会后,可在这句话下面划一条线“--”( 表示这句话很重要),并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看法:这句心理活动描写得好,表示小弗郎士对侵略者的讽刺和憎恨,嘲笑侵 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行径。
        第四步翻查。
        这是预习的必要环节,要求预习时借用工具书(字典、词典、资料书)或网络,翻查弄明生字新词的音、形、义,难句,疑惑问题以及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问题。如预习人教版七年级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谋文时,就会发现“菜畦”“缠络”、“蟋蟀”等很多字词在课文注释中并没有注音的义,必谈翻查字典词典才能弄清其音义,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下载、若等待老师讲,那就被动了。
        第五步思考。
        这是阅读的核心,也是预习的关键,它重在思考理解。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预习时,要求细读课文,思考预习题,了解课文思路(包括题目、段落层次)、中心思想(主题思想),弄清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文章的优点,初步掌握课后思考练习的内容。这样,就为上课时全面理解课文打好基础。如预习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大道之行也》这篇古文,通过思考“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练习”以及课文内容,便可明确文章的思路为:以“大道”为线索,全文分为三层,第一层对“大同”社会的说明。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全文的总括,指出“大同”社会是一个和平、安定与和谐的社会。,若思考清楚了这些问题,学习要求基本掌握了,上课时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预习一篇课文也不可能很具体、很细致样样都弄通的,只要按学习重点要求,解决主要问题就行了。所以,这“十二步骤预习法”并不要求分十二步走,能力强的学生,读两三遍课文便基本把十二个步骤用上了,重点内容也能掌握了。假若预习时把课文理解得很清楚,不用听课,听课时间可以用来深化拓展,自学能力将会一步步得到提高。抓好预习,学生就掌握了课文自读方法。这样,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上课时就会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大胆发言,敢于争论,善于合作探究,将使课堂教学活动轻松愉快、活跃有趣、主动扎实、效果良好。
        《礼记中庸》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为培养自学能力服务的,但不完全等于自学能力。如果作为学习和发展主体的学生善于运用预习方法,养成多种方式(包括网络)预习习惯,把“预习”当作一种乐趣,就能成为推动初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正在提倡快乐学习活动,如何使预习的方法与手段更有效地运用于快乐的学习活动之中,非常值得广大师生不懈地去探索。
[参考文献]
[1]佚名. 抓好预习环节培养自学能力. www.ywzk.com, 2008-02-16.
[2]谭兴茂. 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中学卷.初中语文[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3]陈旭远.张捷.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