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 杨武
重庆市全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重庆 401331
摘要:党的十九大曾明确地提出要加强乡村规划,朝着乡风文明和生活富裕的方向发展,传统村落作为几千年来留下的精神财富,充分体现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不管是传统村落的空间环境还是民俗文化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所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村庄规划时,要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与传统村落保护及利用研究
前言: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之地,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注重乡村规划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可以使农村经济长远的发展,本文以黔西县钟山镇猫山村历史文化名村规划为例简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的要点,并探讨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利用措施。
一、项目的基本情况
钟山镇地处黔西县东南部,距县城21公里,距省城贵阳96公里,贵毕公路横贯全境,交通区位明显,距息黔高速公路4公里,离贵黔高速20公里,是黔中经济区重点镇,猫山村2009年被评为“第一批贵州省历史文化名村18个之一”;2018年,被贵州省布依学会命名为“黔中布依诗乡”。
二、现状存在问题
1、传统历史文化建筑风貌保护落后
由于历史原因,能体现村寨布局的院落和巷道部分被村民新建建筑所占。古代练兵场(跑马场)现已被耕地侵占,但其周边仍然保留有部分练兵时使用的跑马道。营盘相关建筑等损坏严重,只保留有部分残根断壁。并且村寨内新建建筑,布局对原有布局影响较大。
2、新老建筑混杂
影响了村寨的历史文化风貌的统一。缺乏村民安置新建房的区域,村寨内存在新建筑风貌杂乱,和村寨内的传统风貌冲突较大。
3、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不够
随着村寨的发展,村寨与外界的联系逐渐频繁,受外界文化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导致村寨一些传统文化和手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
3、经济发展缓慢,村民生活水平较低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一产业和外出务工,导致村寨经济发展缓慢,村民生活水平较低。
4、旅游发展严重滞后
村寨具有丰富而又特色的旅游资源,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管理和指导,村寨旅游业还停留在未开发的阶段。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
1、整体规划思路
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将猫山村建设打造成为一个集历史文化保护和民族文化观光旅游、体验旅游的省级特色村庄。整体保护猫山村布依村寨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保护传统建筑、村巷风貌、空间格局、田园风光和自然环境,挖掘地方民族文化内涵,强化布依村寨的景观特色和文化品质。保持布依村寨的传统居住功能,整治建筑内外空间环境,提高配套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全面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推进地方旅游业经济的发展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2、国土空间控制
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按照生态环境不破坏、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建设用地規模不増加的要求,优先划定生态用地、基本农田和历史文化保护线,统筹安排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合理预留弹性用地,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高效利用。统筹谋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要素。結合村庄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引导散居农户向新村聚居点适度集中,提升村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3、保护利用规划
在保持猫山村布依村寨原有格局、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适度开发传统民俗、民族文化、农业生态旅游,独居特色的营盘文化旅游的布依族传统村寨。
从猫山村三大核心资源农业、村寨和文化入手,活用资源,构建猫山村“产业生态圈”,走“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之路,实现农业与第三产业的深度结合,实现产业综效加乘效应。
展示生活场景:将体验当地民风民情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猫山村布依村寨村民生活状态和生活场所,以上、下水塘为中心公共活动空间为重点,集中展示猫山村布依村寨富有民族底蕴的村寨生活场景。
民族文化深度体验:发掘和组织猫山村布依村寨传统性民族文化,建立生产生活展示场馆、传统手工艺制作区域等一系列的深度旅游体验项目。在促进旅游发展的基础上更好保护非物质文化。
延长旅游线路:恢复能体现村寨“八卦梨园”格局的巷道,连接平寨内部公共空间,结合河道修缮多条田间步道,增设连接营盘、猫儿山鸭登崴崇拜、六月坡的观光步道,形成村寨旅游观光步道网络,打造曲折蜿蜒、开合有序的空间游览体系。
四、传统村落保护措施
1、保护内容
猫山村布依村寨的保护内容可划分为自然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物质文化遗产)、人文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环境要素是指猫山村布依村寨内部与外围有特征的地形、地貌、山体和自然景观;人工环境要素是指人们创造的物质环境,主要有以下内容:公共建筑(宗祠、教堂、鸭登崴崇拜、戏台、朝门等)、民居建筑和相关要素(水塘、古墓、古井、古营盘、跑马场、神田等),此外还包括上述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人文环境是指人们生活风貌的环境体现,它反映了居民的生活习俗、传统工艺、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状态。
2、保护思路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的宣传教育,树立村民传承文化、保护遗产的意识,形成主动保护的意识格局。加强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有利于争取保护的政策和资金。重视对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推进非遗普查保护工作,对其进行摸底、挖掘、保护、传承,对于相关资料需及时整理、记录,建立档案。加强对村庄建设活动的控制和引导,避免对古村风貌造成进一步的破坏;根据猫山村布依村寨保护范围内传统建筑、相关环境要素分布情况和保护需要,采用“整体保护、分区对待”的原则,同时考虑现状以及现实的可操作性,在保护范围内进一步将猫山村布依村寨划分为核心保护范围,平寨建设控制地带、猫儿山街上建设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
3、保护措施
核心保护范围内建筑应严格保持传统风貌,根据不同建筑的现状、特征来选择适当的保护与整治模式。以保护为主,对于损坏部分,严格按原有建筑风貌进行保护修复。并对周边的环境、院落、构筑物等严格按历史风貌进行整治。不符合风貌要求的建筑应予以改造或拆除。
建设控制地带内建筑应严格保持传统风貌,根据不同建筑的现状、特征来选择适当的保护与整治模式,逐步将区域内的建筑按内外全木质化处理。区域内不得新建或扩建规划允许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严格控制新建建筑物、构筑物的使用性质、高度、色彩(蓝、青、黑、白)、体量等。对已经不存在的重要传统建筑、巷道等关乎村寨格局的风貌组成,根据相关资料进行重建和恢复。对古井、古墓、古树及其周边区域要保持其传统格局,不得随意拆除,并进行周边建筑按照6 m的安全距离进行退让。
风貌协调区内的村民日常生产生活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充分体现山区布依村寨生活延续性和环境协调性。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各类农业生产用地、山体植被及其它部分山体景观等。
结束语: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规划要以保护为前提,构筑山水林田相和谐的自然生态,并对传统的物质文化空间环境、生态敏感区域、基本农田划定保护范围及制定保护措施。同时利用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的精髓,挖掘非物质文化要素,推进乡村旅游和农业产业发展,实现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趋势相吻合,形成保护与发展的可持续模式。
参考文献:
[1] 宋子易.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传统村落保护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19.
[2] 孙应魁,翟斌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地域性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探究——[J].小城镇建设,2019,37(2):1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