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发表时间:2021/6/30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2月第4期   作者:赵白1胡志国2
[导读] 做好村庄规划,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抓手。

        赵白1胡志国2
        1浙江万维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浙江省杭州市310000
        2浙江远卓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杭州市31000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做到注重质量、从容建设。目前,随着各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部分乡村地区由于村庄规划缺失,而盲目建设,也有一些地方急于求成,无序拆建。做好村庄规划,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抓手。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引言
        在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我国乡村面临转型发展难题,同时村庄规划也存在理论认知层面的不够深入与技术支撑不到位等问题。因此,目前国内各个地区也希望通过空间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与全域管控来深层次干预乡村空间重构,持续强化乡村空间治理、行使自然资源监管职能、尊重多元价值诉求等重要内容,从多个方面思考解决问题。
1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1.1内生动力不足问题
        我国农村乡村振兴建设正处于精准扶贫、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但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明显存在由资源匮乏、政府政策执行力度不到位所导致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它严重影响了农村贫困群体快速发展,不利于乡村的全面振兴。简而言之,乡村振兴还必须结合更深层次的教育培训、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实施技术共建工程,积极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等。
        1.2政策及资金配套不足
        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振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政策与资金配套不足。目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主要依靠财政专项投入与涉农资金整合,其中前期投入部分需要政府垫付,但垫付资金无法及时回笼,而如果此时农村政策与资金配套不到位,则可能导致农村建设规模迟迟无法增大,同时也为地方政府带来资金筹措的巨大压力。
        1.3公共设施与服务建设不完善,环境质量差
        我国农村发展较为落后,乡村建设所需财政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在目前乡村风貌建设过程中,公共财政未覆盖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使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保障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很多乡村仍存在道路硬化率低,供水、排水存在问题,垃圾未合理处理,教育与医疗方面比较缺乏等,由此对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居住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从而导致乡村规划建设陷入了瓶颈。
        1.4村庄规划村民参与度低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很多农村的土地资源被城市开发占用,且大部分农村年轻人到城市务工,使得留守村庄的大多是老年人,其劳动能力不足。在村庄规划过程中,规划团队未实地到村庄中进行调查研究,对村庄没有足够的了解,缺乏与当地村民的沟通,未征求村民们的意见,致使在村庄规划过程中村民没有过高的参与热情,积极性不强,对村庄规划设计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2国土空间规划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
        2.1合理利用乡土田园村庄的自然生态格局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对乡村风貌规划的过程中,应结合乡村原有的地理、人文资源、自然风貌等特点,进行乡土田园村庄的规划和布局,使其可以以山水为依托,形成乡村聚落环境,结合经济建设以及环境效益,提高乡村的环境质量,带动乡村可持续发展。首先,利用乡村独有的田园风光资源进行规划。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以田园风光为核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对耕地以及山林保护的基础上,实现乡村风貌规划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使得原有的自然环境与村庄格局可以保留,进而加强对空间特色的设计,形成具有特色的乡村风貌聚落。其次,重视开发乡村文化资源,不断挖掘乡村独有的历史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乡村地域文化,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新格局。最后,重视自然人文景观的规划。

乡村中有很多农田、种植区、小山丘,形成了非常宝贵的自然景观,而历史文化景观以及建筑景观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进行有效结合,促使田园风光、乡土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相互渗透,可形成富有层次感的乡村风貌规划格局。
        2.2坚持刚性与弹性结合,加强村庄的管理
        我国乡村国土规划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必须做好乡村整治工作,从生态优化、产业转型、生活提质、文化兴盛、治理增效等方面探讨管控引导工作,做到村庄管理刚柔并济。在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的基础上,合理划定三区空间及管控边界,并探索村庄规划“留白”机制。具体来讲,就是基于法理依据实施刚性管控策略,同时落实人居环境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柔性政策,建立乡村社会中的良性发展“人-人关系”“人-地关系”“人-房关系”及“人-产关系”,引导村庄实现长期可持续治理发展。
        2.3科学布局村庄土地规划
        在进行村庄规划的过程中,应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使得村庄规划可以与土地规划合二为一,落实多规合一的规划方案,同时需加强与村民之间的协商,加大监管力度,健全管理机制,实现一户一宅。另外,需统一技术底图,通过科学的规划进行指导,调查村庄的统计数据,结合村庄全域实时数据信息平台,加强村庄的动态管理,实现村庄统一规划。在土地划分过程中,应遵循国家对土地空间规划的“三区三线”的划定,建设节约型、集约型村庄,对村庄中的历史人文进行保护,优化村庄格局。在土地规划管理过程中,应禁止破坏农田,不能擅自占用农田土地,不得在农田中私自建设,从而确保农田可以得到保护,强化保护责任体系。在农田建设过程中,应加强管理,不断推进村庄规划工作,使得农村土地空间得到合理利用。此外,相关部门要控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农村宅基地、其他集体建设用地的规模,使其可被纳入年度管理规划中,保证公共服务设施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要对集约节约用地、土地流转、旧村改造等工作进行部署,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集约利用水平。
        2.4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在乡村风貌规划过程中,发展农村经济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可改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首先,应重视发展农业经济。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仍主要以农耕、养殖为主,存在着规模小、效率低等问题。在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在尊重原有耕种模式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和条件,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使农业生产向规模化、生态化、机械化方向发展,从单一的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转变为家庭与集体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其次,应重视旅游文化与农业经济相结合,开发农村潜在的生态价值、旅游资源,在原有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资源,促使农业生产和旅游进行有效结合。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游客在农村的各种消费,提升农民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增加资金投入、人才投入以及技术投入,使这些资源可以流向农村,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最后,应将旅游文化与家庭庭院经济相结合,促进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而从多个角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业景观资源的开发,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这种方式还可以改变农村住宅形态,采用商住混合的农宅模式,促使生产与生活有效结合,种植瓜果蔬菜,发展庭院经济。
结束语
        乡村地区本身具有错综复杂的地域特性,因此伴随当前城镇化背景下城乡演变现状,我国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必须起到重要作用,注重在乡村发展条件差异巨大的大背景下追求乡村振兴各方面要素全面发展,建立村庄层面国土空间规划支撑体系,关注人口产业与资源文化变化,实现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整体发展,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参考文献
[1]袁敏.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美丽乡村规划探析[J].建材与装饰,2020(10):57-58.
[2]张灵芝,曾毓隽.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村庄规划编制的思考与探究[J].城市建筑,2019,16(19):136-139.
[3]张世昌,宋云鹏.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美丽乡村规划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1):6.
[4]赵小风,张鸣鸣,赵雲泰,贾克敬,李颖.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的总体思路[J].土地经济研究,2018(02):108-120.
[5]关国锋.立足村庄需求着眼乡村振兴[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8-10-24(0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