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木萨尔县林业工作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831700
摘要:经济林产业是我国林业产业中的支柱产业,经济林的建设和发展能够提升区域经济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协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新疆干旱地区为例,对经济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经济林;生态环境;发展策略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深入实施,经济林产业已然成为各地区发展地方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首选产业。经济林产业发展对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民生问题意义重大。经济林产品具有种类丰富、产业链条长、应用范围广、投资回报相对较快等优势,有助于快速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增。然而伴随着经济林产业的快速推广,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首先,各地经济林产业发展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商品化处理落后等问题,地区间发展水平不均问题也较为突出。市场方面,品牌意识薄弱、市场混乱、抗风险能力差等因素也使得小规模农户的市场竞争力薄弱。
1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1.1产品种植规模、产量与产值不断增加
经济林产业是我国林业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林产品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量逐年增长。截至2018年,包含水果在内的我国经济林产品产量达1.87亿t,总种植面积超4.15亿ha。5年间,我国经济林产品总产量增幅约为14.1%,林产饮料、林产调料等种植产业均在不同年份得到了大力发展。产值方面,截至2017年,我国经济林种植与采集业产值达到1.4万亿元,占当年林业总产值的19.73%,当年林业第一产业产值的58.9%。2012到2016年期间我国经济林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总产值分别共增长了66.09%和133.59%。
1.2产品种类与种质资源不断优化
2014年颁布的《全国优势特色经济林发展布局规划(2013-2020年)》中挑选了油茶、花椒、杜仲等30个优势特色树种,重点予以扶持,奠定了我国产品丰富的经济林产业发展基础。如今,我国有经济林树种八个大类超过1500种,并且品种发展正向着优质、丰产、高抗、适应轻简化栽培的方向不断优化。截至2019年,我国共大力建设了54个国家级种植资源圃和多个国家重点经济林良种基地,遍布超过25个省区。通过对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等传统技术的不断加强,和对倍性育种、细胞育种、分子育种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创新,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根本基础和未来潜力得到了保障。
2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经济林品种创新等技术的知识产权维护体系不完善
虽然我国经济林产业保持了总体种植面积与总产量的连续增长,但数据显示,已形成种植规模的水果、干果等产品产量增幅正在减小,产值增速也在放缓。产量与产值增长受限制的主要原因是品种更新不及时。经济林产品的产量受到品种的绝对影响非常显著,但是新品种的研发往往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回报慢。在此期间内,研发企业需要保证稳定持续的研发投入,短期内技术投资回报率较低。知识产权维护体系不完善增加了品种研发的风险,使得研发投资意愿进一步受到负面影响,导致品种更新不及时,产量增长放缓。尽管近年来我国已经不断加大对经济林产业发展及技术的投入,但是后续的知识产权维护却显薄弱。
2.2土地细碎化和劳动力老龄化限制产业规模化发展
土地细碎化现状限制了规模化发展。目前我国经济林经营普遍规模化程度偏低,成片土地分散为多个使用权。例如2017年我国平均苹果种植面积为5.35ha,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分散的土地使用带来土地权属分配的公平和利用效率的提高,但也提升了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对企业或种植大户而言,整合细碎化土地费钱费力,其结果只能是土地难以流转利用。劳动力老龄化与人才建设薄弱也阻碍了规模化的推进。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突出,主要农业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加之一线林业待遇一般、专业人才匮乏,大大降低了规模化的推动效率。规模化程度低不利于机械化推广与成本降低。近年来劳动力使用成本逐年提升,但是由于没有形成规模,机械化作业无法实现,人工劳动力成本无法被冲减,导致成本居高不下。规模化程度低也是品牌建设效果不显著的原因之一。
2.3产品市场分级及生产技术的标准化建设有所缺失
产品市场标准化程度低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凸显。目前我国经济林产品市场无统一标准,因此同样价位下产品的品质参差不齐,长此以往,质量的好坏反而对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农户会因此广泛种植产量高的产品,久而久之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标准化的生产技术是保证产品价值得到充分利用的基础,是提高产业规模效率的重要工具。然而目前我国在全面推行标准化技术建设方面还有所欠缺,不同品质的生鲜水果混合只能进行粗加工,大大浪费了优良品种的附加价值,进而打击品种研发的积极性。
3经济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发展策略
3.1鼓励科技投入
想要实现经济林的优质发展,一是加强科技研发力度、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科学规划布局,严格平衡水土条件,实现新疆地区经济林体系的提质增效、生态功能的提升、良性循环并可持续经营。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多样化方式培训示范,提升经营者、林农的专业素养。三是因地制宜加强各类经济林示范园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引领防护林由传统生态型向经济生态型转化,使各地州县市政府、经营者、林农的观念得以改变,并且将技术成果全面推广,进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经济效益的目标。
3.2深度加工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新型技术应用于经济类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充分开发利用经济林产品。经济林产品加工不精细,会产生废弃物,实际上作物废弃物也具有利用价值,应对其进行深度挖掘,作物废弃物的深度加工不仅能提升区域经济效益,还能够降低环境污染程度。
3.3防护林树种良种的应用
针对各地防护林存在的问题和生态环境,结合现有防护林的更新,筛选出经济生态性状优良的林木良种,坚持适地适树原则,营造高档景观用材防护林,既能起到防护作用,又能产生较高的经济价值。突破防护林树种单一、防护林效益低下等技术瓶颈,从而提高防护林的防护功能及经济价值,激发农民营造管护防护林的积极性,优化绿洲防护林林分,使得防护林更新步入良性循环,显著提升经济生态效益,促使防护林面积大省成为高档用材林培育基地和木材及高档家具生产销售集散地。
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相辅相成。正因这一原因,致使部分区域在经济水平飞速提升的情况下,出现了十分严重的生态污染情况。林业作为生态环境的主体,不仅具有生态效益,还具有经济效益,因此,在创建、经营经济林的同时,还应为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从而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二者共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佳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与对策[J].河北企业,2017(6).
[2]孙文钊.环境监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发展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8,30(4):154.
[3]谢水祥.梅州市生态环境建设中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J].乡村科技,2019,205(01):83-84.
[4]孙文钊.环境监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发展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8(30):170+172.
[5]周波.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现状和趋势[J].民营科技,2016,190(0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