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发表时间:2021/6/2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9期   作者:王强强
[导读] 摘要:桩基础作为桥梁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将荷载传递给地基,本文以山西省大同市开源街快速路改造工程为背景,通过分析桥梁桩基施工工艺,探讨了各施工环节桩基施工质量的控制要点。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  100073
        摘要:桩基础作为桥梁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将荷载传递给地基,本文以山西省大同市开源街快速路改造工程为背景,通过分析桥梁桩基施工工艺,探讨了各施工环节桩基施工质量的控制要点。
        关键词:桩基;施工工艺;质量控制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城市桥梁的建设也越来越多。钻孔灌注桩作为一种常用的桥梁桩基础,通常由于施工工艺的不同,现场地质条件复杂,在施工过程中常会出现孔壁坍塌、缩径、桩底沉渣超限、断桩等缺陷,因此桩基的质量一直受到各方的重视。
        1工程概况
        大同市开源街快速路改造工程,道路全长3.71km,工程采用主线高架桥与地面辅道上下分层布置形式,桥梁上部结构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下部结构采用立柱+承台结构,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桩基均为钻孔灌注摩擦桩,桩长50-58m,桩径1.2-1.5m,共678根。
        2灌注桩施工
        2.1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泥浆制作-埋设护筒-钻孔-钢筋笼安装-导管安装-混凝土灌注
        2.2施工准备
        桩机进场前,施工场地先清除杂物,整平夯实,换除软土,避免钻机倾斜、倾倒。
        2.3泥浆制作
        在施工现场开挖泥浆池,泥浆池四周设置1m高围堰,围堰采用土袋码放整齐,泥浆池底及围堰内部铺设塑料布。在围堰外侧不小于50cm的位置四周连续设置防护护栏,并悬挂安全警示标志,护栏高度不低于1.2m。
        根据现场的地质条件,调整泥浆配合比,施工前测量泥浆比重。避免泥浆稠度过大过小造成孔壁缩径坍孔等现象。
        2.4埋设护筒
        定好桩位后,埋设护筒。埋设护筒时,其中心线与桩位中心线偏差不得大于50mm,护筒顶高于地面0.3m,护筒底部埋置深度2~4m。护筒与周围垂直,倾斜度不大于1%。开挖埋设的护筒周围用粘土分层回填夯实,使护筒底口处不致漏失泥浆。
        2.5钻孔
        钻机就位前,对钻孔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检查;钻机安装后,其底座和顶端应平稳。
        钻机就位后,对机架进行平整校正,做到垂直钻孔,且桩位偏差应小于20mm,严格控制灌注桩成孔垂直度不大于桩长的1%。钻孔深度不得小于设计孔深,超深不得大于300mm。
        成孔质量及检测方法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一 钻孔灌注桩成孔质量标准
       
        2.6钢筋笼安装
        钢筋笼加工完成后,可以放在钢筋笼临时堆放场地堆放,钢筋笼存放位置垫高设置,做好防雨措施,以防锈蚀。每节钢筋笼在堆放前挂牌编号,保证下放时的前后顺序。
        (1)钢筋笼的下放顺序:起吊、正位、对接、下放。首节钢筋笼入孔时应对准孔位轻放,慢慢入孔;钢筋笼入孔后,应徐徐下放,不得左右旋转。下放遇阻时立即停止下放,查明原因并进行处理后方可继续进行,严禁猛起猛落强行下笼。钢筋笼可采用对称四点吊,吊点设在最上一节加劲箍附近,主筋、加劲箍三者之间焊牢,起吊时防止钢丝绳起吊水平力挤扁钢筋笼变形,并防止钢筋笼骨架下放时坠入孔内。
        (2)校核钢筋笼的吊筋的长度与孔口的标高,以保证钢筋笼标高控制准确。
        (3)钢筋笼搬运和吊装时,防止变形,安放要对准孔位,避免碰撞孔壁,就位后立即固定。
        (4)为保证钢筋笼的安放深度符合设计标高,安放前由施工员测定具体标高尺寸,确定吊筋长度,以保证偏差在±50mm以内。
        2.7导管安装
        钢筋笼安装结束并清理现场后,安装导管。导管在使用前均需现场预拼装,水压试验检查密封性,对每一节导管的长度进行复量并编号。
        根据孔深及浇注过程需要配备所需导管,下放导管时应准确测量每节导管长度及安装顺序,并认真做好记录。导管连接时,接头部位应清洗干净,密封圈应清洁无损伤,并涂抹黄油。导管应拧紧上牢,防止灌注过程出现事故。配置20%左右的备用导管。
        导管底口距离孔底一般为30-40cm,导管吊放时,保持轴线顺直,稳步沉放,防止挂卡钢筋笼和碰撞孔壁。导管下至孔底后,应根据孔底及平台顶面标高校对导管总长度,如偏差较大时必须查明原因进行处理。导管顶部设置漏斗(储料斗)和工作平台,漏斗的高度除应满足导管拆除要求外,并应该在灌注到最后阶段时,不致影响导管内混凝土柱的灌注高度。
        2.8混凝土灌注
        (1)在灌注混凝土前对孔壁垂直度、钢筋笼等进行检查验收,所有进场的混凝土必须有原材料合格证及试验报告和配比报告,并在施工现场按规范取样,预留试块。
        (2)现场需配备足够的运料罐车,并严格控制进场混凝土坍落度200±20。
        (3)首批混凝土浇筑时,必须将储料斗集满,方可开灌。计算首批封底混凝土数量,使导管下口埋入混凝土不小于1m,确保有足够的冲击能量能够把桩底沉渣尽可能地冲开,是控制桩底沉渣,减少工后沉降的重要环节。
        (4)灌注开始中,应紧凑、连续地进行,严禁中途停工。在灌注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拌和物从漏斗顶或漏斗外掉入孔底。灌注过程中,及时测量孔内混凝土面高度,正确指挥导管的提升和拆除。
        (5)导管埋深控制:导管底端到孔底距离控制在0.3~0.4m之间。导管的埋置深度控制在2~6米范围内较为适宜。拔管前必须仔细探测混凝土面深度。测探锤法进行探测时,必须有两个人使用两个测探锤进行测探,相互校核,避免出现误差。
        (6)导管提升时应保持轴线竖直和位置居中,逐步提升。如导管法兰卡挂钢筋骨架,可转动导管,使其脱开钢筋骨架后,继续提升。
        (7)当导管提升到一定高度,可拆除1节或2节导管(视每节导管长度和工作平台距孔口高度而定)。此时,暂停灌注,先取走漏斗,重新系牢井口的导管,并挂上升降设备,然后松动导管的接头螺栓,同时将起吊导管用的吊钩挂上待拆的导管上端的吊环,待螺栓全部拆除后,吊起待拆的导管,徐徐放在地上,然后将漏斗重新插入井口的导管内,校正好位置继续灌注。
        (8)拆除导管动作要快,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5min。要防止螺栓、橡胶垫和工具掉入孔中,要注意安全。已拆下的管节要立即清洗干交净,堆放整齐。
        (9)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保持孔内的水头高度;提管过程要严格把关,导管埋深控制在混凝土面下2~6米之间,严禁把导管底端提出混凝土面。
        (10)为确保桩顶质量,在桩顶设计标高以上应加灌1m以上,以便灌注结束后将此段混凝土清除。
        (12)在拔出最后一段长导管时,拔管速度要慢,以防止桩顶沉淀挤入导管下形成泥心。
        3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孔壁坍陷
        在钻进过程中,发现孔内泥浆中不断出现气泡,或泥浆液面突然下降,则有可能发生孔壁坍塌。
        造成原因:土质松散、泥浆密度太小、孔内水位不高。
        防治措施:在松散土层中时,提高泥浆的比重和粘度,保持孔内水位高度,
        (2)缩径
        孔径小于设计孔径。
        造成原因:塑性土膨胀。
        防治措施:在钻筒外侧焊接一定数量的合金刀片,在钻进或起钻时起到扫孔作用。如出现缩颈,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办法,以扩大孔径。
        (3)桩底沉渣量过多
        造成原因:清孔不干净或未进行二次清孔;泥浆比重过小或泥浆注入量不足而难以将沉渣浮起;钢筋笼吊放过程中,笼体碰撞孔壁,待灌时间过长,致使泥浆沉积。
        防治措施:成孔后,清除孔底沉渣,及时测量孔深,控制入孔泥浆比重及含沙率。钢筋笼吊放时,使钢筋笼的中心与桩中心保持一致,避免碰撞孔壁。下完钢筋笼后,检查沉渣量,如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沉渣大于100mm),则应利用导管进行二次清孔,直至孔口返浆比重及沉渣厚度均符合规范要求。开始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控制在20-40cm,,使导管一次埋入混凝土面以下1.0m以上,以利用混凝土的巨大冲击力,达到清除孔底沉渣的目的。
        (4)钢筋笼上浮
        钢筋笼的位置高于设计位置的现象。
        造成原因:钢筋笼放置初始位置过高,混凝土流动性过小,导管在混凝土中埋置深度过大钢筋笼被混凝土拖顶上升;由于混凝土灌注时间较长,已接近初凝,表面形成硬壳,混凝土与钢筋笼有一定的握裹力,如此时混凝土灌注过快,混凝土在导管流出后将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顶升,同时也带动钢筋笼上升。
        防治措施:钢筋笼初始位置应定位准确,并与孔口固定牢固。灌注正常时,应加快混凝土灌注速度,缩短灌注时间。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随时掌握混凝土浇注的标高及导管埋深,导管埋深控制在2-6米,不宜埋置过深。当发生钢筋笼上浮在 1 倍直径以下的,应立即停止灌注混凝土,并准确计算导管埋深和已浇混凝土面的标高,提升导管后再缓缓进行混凝土浇注。
        (4)夹渣或断桩
        混凝土凝固后不连续,中间混凝土被冲洗或疏松体及泥土填充形成间断。
        造成原因:由于导管底端距孔底过远,混凝土被冲洗稀释,使水灰比增大,造成混凝土不凝固,形成断桩;受导管密封不良,泥浆浸入导管,使混凝土水灰比增大造成离析,形成桩身中段出现混凝土不凝体;由于在浇注混凝土时,导管提升和起拔过多,露出混凝土面,或因停电、待料等原因造成夹渣。
        防治措施:成孔后,必须认真清孔,一般是采用含砂率小的泥浆清孔,冲孔时间应根据孔内沉渣情况而定,冲孔后要及时灌注混凝土,避免孔底沉渣超过规范规定。灌注混凝土前认真复核首次混凝土灌注量。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应随时控制混凝土面的标高和导管的埋深,提升导管要准确可靠,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应有良好的和易性和流动性,坍落度损失应满足灌注要求。灌注混凝土应从导管内灌入,要求灌注过程连续、快速,准备灌注的混凝土要足量,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避免停电、停水。确保导管的密封性,导管的拆卸长度应根据导管内外混凝土的上升高度而定,切勿起拔过多。
        4结束语
        由于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复杂性,必须有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进行指挥,在施工前应掌握现场的地质水文资料,施工时控制施工时间,连续作业,避免出现停顿,根据现场情况及地质情况,及时调整泥浆配比及混凝土塌落度。
        参考文献:
        [1]严小重.公路桥梁施工中钻孔灌注桩质量控制探析[J].门窗.2019,(20):176.
        [2]白洁.桥梁施工中钻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措施研究[J].居舍.2019,(19):35.
        [3]褚华春.某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J].中华建设.2018,(06):130-1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