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与当代价值

发表时间:2021/6/2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高倩
[导读] 摘要: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以来,就一直致力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25000
        摘要: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以来,就一直致力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他深入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计划经济思想与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从十月革命胜利初期的为应对战争局势与物质短缺现象所制定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他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经历了很多的艰难曲折,但他并未放弃,而是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国家与市场、商品、货币之间的协调关系,促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列宁的经济思想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与对苏联实际国情、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列宁;社会主义;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一、列宁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根基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发展性特征,这就意味着其理论学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与实践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的。自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便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1870年出生于沙皇俄国的列宁是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所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根基而逐步取得无产阶级政权与十月革命的胜利,并在其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政治经济学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即使当时的苏联正处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时期,列宁也从未放弃对经济的积极建设。在坚持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利益和立场的前提下,列宁深入研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计划经济思想并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计划经济思想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美好设想,形成于十九世纪,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向与动态后通常表述为“有计划的社会生产”,意为对社会上的各类资源和社会化生产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分配。同时对不同职能与社会需要按照比例进行计划分配,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资源与人力资本的用途并使得劳动时间得以节约,人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完善与充实自我,进而整个社会得到全面发展。恩格斯曾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将让位于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1马克思与恩格斯计划经济思想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特别是资本增殖的逻辑推断中形成的。马克思首先提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表现于资本主义社会时则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而计划经济思想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自发的、无计划的无政府状态下个体盲目生产的不足。他们站在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立场上,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而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总结分析,针对无政府状态下的市场手段与企业力量进行抨击,提出了计划经济思想以平衡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首当其冲的搞起了计划经济,并将马克思恩格斯的计划经济思想尽可能的付诸实践。但由于缺乏对苏联实际情况的了解以及理论与实际之间存在的差异,使得在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思想引导下的列宁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也经历了一定的曲折性。
        二、列宁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时代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之前,整个俄国受到战争以及国内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影响,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的腐败统治之后,本以为人民的生活境况与经济发展会得到改善,但临时政府因其本身属于资产阶级性质,并未站在人民的立场推动社会的有序发展。因此1917年11月,列宁发动工人阶级与广大无产阶级共同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无产阶级政权并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也就是后来与美国共同争夺世界霸权的苏联,此次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胜利,也是无产阶级政权进行实践的一次创举。毛泽东在1949年6月30日曾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可见十月革命胜利对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深刻影响。但由于社会主义本身的先进性直接威胁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与经济发展,因而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便找寻各种借口对苏联与苏维埃政权发动战争,试图将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事件扼杀于摇篮之中。除了外部存在的忧患之外,苏联本国社会也因常年战乱,经济发展缓慢,缺乏燃料、原料和粮食补给。尤其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粮食储备极为不足,各地区及市场的供应情况急剧恶化,人口死亡率特别是儿童死亡比率大幅增加,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乱。农业与工业息息相关,由于粮食不足导致各地工厂停工,工业产品生产率下降,在前线艰苦作战的军队也因粮草供应不足而即将崩溃。因此,人民群众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与社会主义本身存在了巨大的质疑。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列宁在深入研究《资本论》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计划经济之后,于1918年6月,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通过了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决议。
        三、列宁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应用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经济发展依然十分缓慢,加之内忧外患使得苏维埃政权出现混乱。列宁在分析研究帝国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计划经济思想与苏联的实际情形,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体现了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属性的要求。其主要内容为解决当时的经济困境而提出的余粮收集制,政府法令规定实行粮食垄断,禁止粮食在自由市场上进行买卖,并提出:“除粮食所有者的田地所必需留的种子以及他们的家庭到下次收获前所必需的口粮以外,一普特粮食也不应该留在他们手中。”“要对全部存粮实行最严格的核算和平均主义的分配”,凡拒交余粮、私自占有或浪费粮食者将成为“人民敌人”,并处于十年有期徒刑和没收全部粮食。3 以上措施,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粮食专政”。1919年1月粮食人民委员部确定征收总数后,自上而下分摊给各级地区政府并最终落实到相关个体农户,按照固定价格强制征购粮食与农产品。工业与农业往往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国家对工业整体进行集中式管理并逐步实行工业国有化,为配合战争中武器装备的需要,形成了初步军工生产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军事化。通过巴黎公社未没收法兰西银行而导致的教训,使得列宁将银行的全盘国有化也列入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之中。1917年11月政府正式接管了国家银行,并逐步将私人银行收归国有。此后,对于社会上广泛存在的运输、外贸企业、大型工业企业等都实行了国有化政策。1917年底国家决定设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分别管理各类企业,列宁一再强调:“社会主义民主制同个人管理和独裁毫不抵触。”4由于大量人员参军导致了劳动力资源的紧缺。为改变这一状况,国家开始实施实行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以保证经济的发展与解决粮食危机问题。当时的资产阶级必须从事政府指定的工作才能获得对应的口粮等基本生活物资,这一举措体现了社会主义关于“不劳动者不得食”的信条。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制也是列宁对这一政策的重要规定,由于战时原因所造成的物资紧缺使得苏联只能取消自由贸易与市场,实行粮食与日月工业品的定量配给制度。但长期以往,过严过紧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消费需求而且还严重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民群体来说,此政策不断伤害他们的利益却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措施,不仅农民的经济收益得不到保障,很多人还面临着饥饿与疾病的困苦。因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断下降,甚至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政治危机。

列宁在考察到这一民情时,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分        析与反思,并指出:“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5为了纠正这一错误,列宁开始酝酿更适合苏联经济发展状况的经济政策。
        四、列宁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
        列宁自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以来就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原则,但最初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中未能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俄国的切实国情相结合,使得其经济政策由最初的发展势态良好到后期遭到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对,罢工罢市现象出现。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仍有一些地方政府或领导人一味的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调节经济发展,而忽视经济规律的建设与当地实际的经济发展需求,这与马克思主义要求的实践性截然相反,是一种教条主义的错误。列宁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必然而迫不得已的,因为物资极为短缺且受到国内外忧患的打击,如果不进行统一的供应必然会给投机倒把分子可趁之机,使得人民生活在高物价的困境之中。但由于缺少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分析性研究,列宁试图从小农经济之间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一设想脱离了俄国的客观实际。1921年之后,列宁认识到了这一政策的弊端,及时从农业、工业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中改革旧的生产关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放在实践中进行应用,与俄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出台了新经济政策及其后一系列的经济发展规划来振兴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发展。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经济开始逐渐呈现复苏迹象。
        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为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百业待兴,物资极为短缺,市场同样被黑心资本家和投机倒把分子所占据,为了解决这一经济发展难题,中国也实行了计划经济政策,对居民进行统一的物资供应以保障基本的生活所需。对于经济理论来说,其本身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但需要我们在结合国情的情况下,认真比对分析各种经济理论从而选择适合国家经济状况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论原则相同,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也同样强调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政府的计划经济如果太过于严苛而忽视了劳动者的物质利益和消费需求,并且在分配的过程中,一味实行平均主义打击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劳动效率也会日益低下。人们民主意识、开放意识与竞争意识的发展也就受到了阻碍。列宁初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是存在这一问题,其严重贬抑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在当时,计划制定者和委员会执行大包大揽的政策,小到普通的各类生活日用品,大到生活必备的日月工业品,所有的资源都被国家所占据,时间久了之后,群众在经济活动中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就会导致生产力滞后甚至出现严重的倒退。
        列宁在经济发展后期也意识到了过紧的计划经济对人民群众主体性的限制作用,为了激活经济发展的动力,他在新的经济政策中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再过分限制人们的消费需求,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经济发展的活性因素。在市场机制的有利引导下,人们自动调整与协调经济活动,在价值规律的引领下,开展公平、公正的竞争。人们不仅提高了收入水平,而且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可以得到更加充足的展示。
        列宁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探索经历了很多的曲折,但其中蕴含的经济、社会价值深刻影响着世界上各种经济性质的国家。当前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时,也应当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更加完善经济体制。对于列宁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的优异部分,应积极学习并在结合中国实际的情况下加以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5.
        [3]  陆南泉.苏联真相:对 101 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上)[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4]  列宁.列宁全集(中文第 2 版第 3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  列宁.列宁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78-479
        [7]  张雷声.列宁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创新性贡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03):40-48+167.
        [8]  刘长军.列宁经济思想的逻辑勘定——兼论列宁对《资本论》中经济思想的实践运用[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30(02):14-18.
        [9]  周尚文.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01):48-61+153.
        [10]  黄海霞.邓小平经济思想和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比较研究[D].长安大学,2015.
        [11]  曹骏.列宁与邓小平经济思想之比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06):88-92.
        [12]  顾玉兰.列宁社会发展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95.
        2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5.
        3陆南泉.苏联真相:对 101 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上)[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4列宁.列宁全集(中文第 2 版第 3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2 .
        5列宁.列宁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0 .
        作者简介:高倩,出生年月1997年8月,性别女,汉族,籍贯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