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科护理中实施家长心理护理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5期   作者:刘伟唯
[导读] 目的分析家长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刘伟唯
        宜昌市妇幼保健院    湖北宜昌    443000
        摘要:目的分析家长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患儿中,抽取78例儿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家长心理护理,对比两组舒适度、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家长护理满意度评分、舒适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儿科患者予以家长心理护理,可提高舒适度、提高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家长心理护理;儿科护理;满意度
        引言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且免疫力较低,受伤后的恢复至关重要,所以认为,儿科的护理尤为重要。病人家属常对医务人员提出严格要求,护理能力、认知水平、沟通方式和病情快速变化与成人大不同。儿科患儿在住院治疗期间经常会出现部分患儿无法正确表达自身疾病情况及护理需求的问题,这些患儿在接受医护人员的正常诊疗和护理时,经常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从而影响了治疗与护理工作的开展。护士和医生要相互配合积极治疗儿童身体疾病。儿童的心理需要是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心理需求进行照顾。同时由于父母的心理具有一定的焦虑,儿科护理较为复杂。关注儿童及其家庭的疾病和心理需求,不仅可以促进儿童早日康复,而且可以减少或预防纠纷,解决冲突。对护理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工作技能熟练,而且人文素质也更高。对孩子和家长更好沟通使病人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对病人提出建议性方案显得较重要。心理干预临床研究中愈来愈多,研究者认为心理干预在儿科科室存在一定优势,能有效减轻甚至消除病人不良情绪使病因得以控制,降低并发症及病亡风险性。针对不同程度病情用不同心理干预,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有关研究报道显示心理干预对治疗效果较明显能提高预防水平,达到改善心理状况目的。本文就家长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7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该项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儿科常规护理方法。在医生嘱托下,提供常规的用药以及静脉营养的护理,并做好病情的监护工作。
        对照组的患儿在此基础上增加家长心理护理的护理方案,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护理人员需要注重职业道德,并做好文明用语的使用,并注重发音,并让其充满亲和力。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疾病以及年龄特点进行交流。同时准确注意口语和发音节奏,以免造成误解。护士及时询问患儿家属的症状和不良姿势,并及时解决。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护士学会与患儿家属面对面交流。予以面对面顺畅沟通,无障碍交流,消除恐惧,以柔和的语言和友好的态度与患儿及其家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进信任,并积极参与,增强治疗信心。沟通能力大大降低了护理差错事件与患者投诉率。因此,对护理员的沟通能力应加以重视。加强护理员沟通技能同时注重护理员仪表形象,有效地消除负面情绪,建立护患间的沟通力。心理护理:为解决病患惶恐、焦躁等不良心理情绪,加之较差状态持续下对治疗易产生反面性。护理员及家属需与病儿多次亲切交流,增加病人信任度并同时树立自身信心。交流时使患儿及家属对自身病和诊法作全面了解, 积极配合治疗。
        1.3观察指标对比
        运用Kolcaba简化的舒适状况表评估患儿护理后的舒适状况,以60分为分界值,分值越高,舒适度越高。采用医院自制问卷调查表收集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同样以60分为分界值,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舒适度、家长满意度评分比较护理后,观察组舒适度、家长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 0.05),见表1。
  
3 讨论
        社会上的普通公民在接受护理服务的过程中,都应该对自己的个人利益、隐私权、知情权和个人意志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关怀。在儿童专科医院,哭声,仿佛是医院的标志性“背景音乐”,冷冰冰的诊室、尖锐的针头以及注射时的疼痛让每个孩子都望而生畏,疾病带来的疼痛感、陌生环境带来的不安感、器械介入带来的恐惧感、家庭资源匮乏带来的无助,这些都可能会使患儿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亟需有温度的家长心理护理举措抚慰孩子的心灵。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时刻关心孩子,爱护孩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亲密朋友,增加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与孩子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更好地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实施家长的心理护理。
        儿科护士在工作中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因为父母过分关注孩子健康,对儿科护理水平及质量期望值增大,儿科护理中频繁存在护患纠纷事件。目前针对患儿疾病传统治疗上常用常规治疗方案,虽有一定疗效,但疗后治愈性较差复发率高。临床上也缺乏较系统研究,在治疗上仍存在一定缺陷及难度,相关病诊疗及康复方面严重缺乏相关知识, 进一步制定出较为完善诊疗方案是关键。有关医务工作者必须引起极大的关注,因此,在临床护理干预中,提供有针对性和合理的预防措施,以提供科学依据,以便将来积累更多的临床工作经验。目前阶段心理护理干预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特殊服务,在多种病种中实施该项护理手段被广泛应用,已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心理护理干预使其家人愿意引导儿童积极参与护理过程,从而提高其护理效果和质量,并节省医疗资源,从而积极参与护理过程。
        本研究结果显示,将家长心理护理应用于儿科护理,不仅能提高护理整体质量,而且能大大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因此,在儿科护理中开展家长心理护理,可以有效减少护理纠纷,提高护理满意度,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季立兰.心理护理对儿科常见疾病患儿的应用效果探究[J].心理月刊,2019,14(11):59.
[2]郭固芬.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4):261+264.
[3]王岩黎.儿科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5):14761-14762.
[4]安宝荣.循证护理应用在儿科心理护理中的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1):146-148.
[5]张怀美.心理护理在儿科整体护理中的应用及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9):133-134+136.
[6]高蕾.儿科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0):122-123.
[7]王雪静.对家长进行心理护理与评估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27(06):537-5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