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策研究 翁超凡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翁超凡
[导读] 摘要: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统称。
        莆田市荔城区环境信息中心  福建莆田  351100
        摘要: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统称。水环境不仅是农村调节降雨、应对水旱灾害的土壤维管系统,而且是农业生产的生命源泉。因此,保护农村水环境是保证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工业废物、生活废物和养殖废物逐渐增多,严重污染了农村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农村水环境日益恶化,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不仅导致粮食减产,而且直接威胁到农村居民的健康。农村水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其进行保护和管理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保护;治理对策
        1农村污染成因调查与分析
        1.1农村面源与养殖污染调查
        1.1.1农田面源污染排放量统计
        根据流域内农田分布测算农田径流污染负荷,污染物排放系数参照《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业污染源肥料流失系数手册》《畜禽养殖业源产排污系数手册》,结合《竹溪县“十三五”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综合确定。入河系数参考漳河水库流域取15%,测算流域内农田径流COD污染负荷约为365.2t/a、氨氮约为6.5t/a、TN约为22.1t/a、TP约为2.2t/a。
        1.1.2禽畜养殖污染排放量统计
        根据估算,流域内2017年总养殖规模约为35.54万头猪,水坪镇和蒋家堰镇养殖量较大。虽然竹溪规模化养殖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效,但仍有大量畜禽养殖以农户散养为主,全县规模化养殖率仍较低,按照规模化畜禽粪便处理率约70%,现状分散式畜禽养殖基本没有处理设施来估算。
        1.2农村生活污水污染调查
        1.2.1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测算
        流域内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方式包括以下三种,①纳入乡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流域已建成运营城关镇污水厂、东城污水厂、蒋家堰镇污水处理厂、中峰镇污水厂、龙坝镇污水厂及水坪镇污水厂等6座污水处理厂。根据现状乡镇污水处理厂收水范围和村庄分布,测算乡镇污水处理厂纳管收集范围内村庄人口仅约为1.12万人,仅占农村总人口的8.5%。在城镇近郊农村,污水收集管网最后一公里瓶颈仍未突破。从主管道延伸至农户家的“毛细管网”尚未建立,导致部分农户污水直排河道,污染环境。②通过人工湿地、AO-BR污水处理站分散处理。流域已建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56座,处理工艺以人工湿地和AOBR污水处理站为主,总规模2045t/d,处理率约为21.5%。
        1.2.2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量测算
        流域纳入乡镇污水厂处理的村庄人口约1.12万人,根据人均产污量72L/人·d测算纳入乡镇污水厂处理的农村生活污水总量约为806.4t/d,约占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8.5%。这部分农村生活污水经乡镇污水厂达标处理后,COD、氨氮、TN、TP排放量分别约为14.72、1.47、4.42、0.15t/a。流域已建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以人工湿地、AOBR污水处理站为主,总规模2045t/d,约占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21.5%。出水标准均为一级B,村庄处理后COD、氨氮、TN、TP排放量分别约为44.79、5.97、14.93、0.75t/a。
        2农村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2.1农村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2020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提出提高农村供水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统筹农村饮水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人口相对集中地区大型供水工程建设。

有条件的地方将城市管网延伸到农村,促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要逐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重点推进乡镇和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同时,要改善农村黑臭水体,支持农村居民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推进“美丽家园”建设。
        2.2将控源和治理相结合
        2.2.1控制农村污染源
        首先,要控制工业方面污染源:一是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环境管理;二是建立激励制度,鼓励部分企业集中转移到工业园区,集中处理工业废水;三是对新项目与扩建项目的申报审批严格把关;四是实施总量控制。
        其次,控制生活方面污染源,加快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地区人口多、经济发展快,但环境容量小,当前应因地制宜加快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减轻环境压力,改善水环境质量。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的规范管理,不断提高综合处置能力,探寻出适合我国农村国情的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方案。此外,应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以解决农村地区的非点源污染,从而实现生态系统中多重物质循环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的产生。人们要积极推广新型环保施肥方式与复合肥料,增加有机肥使用比例,有效控制农药的使用量。为防止流域水土流失,要采取草田轮作、收割留茬、间作套种、混种、等高耕作和沟垄耕作等技术。
        2.2.2合理选用污水处理技术
        目前,我国农村各地的水污染差异较大,这就要求人们积极采用简单、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污水处理可充分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从而实现无害化的水污染治理目的。人们可以使用生物处理技术,充分利用农村废河道或水塘,快速构建完整的湿地系统,因投入成本低、环境损害小,其受到越来越多乡镇的欢迎。污人工湿地可以延长水力停留时间,提高水污染处理效果。
        2.2.3水环境综合治理
        “治”是指治理污染。为了解决流域内的环境污染问题,该工程采用工业生态学与循环经济的理念,提出综合调整产业结构、生产过程清洁化、做好末端治理、疏浚清淤、治理面源污染、建设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措施。“用”是指循环利用行政辖区内的水资源。该工程利用废弃河流和闲置荒地,设置再生水调节和储存设施,合理规划污水回用项目,以节约水资源为基础,因地制宜,使得流域内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循环,污水排放量降低。“保”是指修复流域生态并强化其功能。该工程以污染治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为基础,实行生态修复与重建技术(如开发治理小流域、保持水土、建设自然保护区以及建设湿地等),加快流域生态恢复进程,提高其自净能力,改善水质和生态环境,流域自身的生态功能得到恢复。
        2.3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村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但有些人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弱。当前,农村和城市逐渐趋于一体化,人们需要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第一,按照不同地区在经济与环境方面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水环境保护措施,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第二,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使人正确认识我国农村水环境现状,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第三,建立环境保护监督机制,引导农村居民参与,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使农村水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目前,农村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积极面对水污染问题,采取科学的措施控制和保护农村水环境。各级政府应更加重视农村水环境治理,采取多种措施,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公众应密切配合,积极参与,有效治理和保护农村水环境,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陆新元,熊跃辉,曹立平,等.对当前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6(2):115-119.
        [2]杜受祜,丁一.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0(2):29-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