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华厦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天津 300384
摘要: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多元社会服务理念的持续渗透,针对特殊人群的无障碍设计在1974年初次提出,作为一种创新设计理念,无障碍设计更多的是考虑在公共空间与建筑设计中特殊人群的实际需求,通过优化设计理念、增加相关装置等手段,从而使其能够享受到与正常人同样的服务。针对建筑空间与服务内容的差异性等,公共建筑空间障碍设计应遵循基本原则与方法,以较大限度保证特殊人群基本需求,为其营造安全、舒适的社会公共环境。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公共建筑;应用
1 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发展现状
1.1 公共建筑概述
就当下我国的公共建筑的分类发展来看,会根据其使用用途不同,来进行较为明确的分类。一般来说,会将公共建筑分为商业类建筑、旅游类建筑、通信类建筑、交通运输类建筑以及办公类建筑等等。这些建筑类的划分,都是以类别为基础来进行的,每一类之中,又有着其中各自不同的划分,但是在大的类别战线上,却又是相通的。这些建筑之间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使用的人数较多,且是适用于大部分人的,是当下社会中所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可以说,公共建筑的存在,是当下社会发展中所必须存在的。就公共建筑的建筑设计来看,会将其分为空间部分、功能部分等,将各个部分进行组合,就形成了整体的公共建筑。当然,这其中,相比较其他分区而言,公共建筑中的建筑空间的使用和规划是其重点关注内容。
1.2 无障碍设计概述
无障碍设计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联合国组织于1974年提出的,作为一种新的设计主张,与其他设计主张有所不同,这种无障碍设计主张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将科技更好地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更好地体现出科技的便捷性。就公共建筑中的无障碍设计来说,其设置是基于绝大部分的使用需求为基础来进行设置的,这种设置的目的就是为社会营造一个充满着爱与关怀的生活环境,是为了给当下人们营造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而存在的。
1.3 我国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发展现状
在我国的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中,部分城市已经成功建设了一批富有特色的高水平无障碍设施,这些设施的建设不仅仅是将无障碍设计进行了展现,同时也将地方特色进行了良好的展现,既保证了整体的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的良好发展,也保证了我国地方经济的有效发展。总而言之,公共建筑中无障碍设计的实施,是当下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也是未来社会的需求。此外,因为这些特色的无障碍设计,给我国整体的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带来了宝贵的经验,通过富有特色的无障碍建筑设计,让我们更为深刻的明白了无障碍设计的效用,这对于我国后续开启全面无障碍公共建筑设施的发展无疑是极为有利的。虽说,就整体而言,我国公共建筑无障碍的设计发展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且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起色。但是,具体来看,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对比来进行分析,我国的无障碍设计仍然与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我国部分城市地区仍然缺乏一定的无障碍意识。对于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计来说,首要的是需要相关管理者具备一定的无障碍意识,只有在具备一定的无障碍意识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去推行公共建筑中无障碍设计的建设,若是连基本的无障碍设计意识都没有,将会直接影响到公共建筑中无障碍设计的施行;第二,就当下我国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在就无障碍设计的推行执行方面,缺乏有效的力度,使得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规范标准不到位,影响到整个公共建筑中的无障碍设计推广;第三,就我国整体的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发展来看,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使得无障碍设计得不到规范化的推广使用。总而言之,我国的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尚且存在些许不足之处,要想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推广,还需要较大改进。
2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要点
2.1 室外环境
一是室外广场设计。室外广场不仅是休闲娱乐场所,还是城市空间中较为重要的过渡性结构。
所以在对其展开设计时,要注意尺寸上的把控,以提高广场、建筑间的协调性和连接性。室外广场无障碍设计中具体包括盲道、无障碍坡道、指示标识设计等内容。
二是停车场。停车场无障碍设计中,除正常停车位外,还应针对残疾人设置相应的车位,并设置明显的标注说明,以起到引导和警示作用。停车场内所需引导标识应做到清晰明了,连续性强,便于用户准确找到停车位置。
三是休闲空间。休闲空间无障碍设计中,一方面要做好空间隔离和保护,禁止车辆进入;另一方面应保证内部休闲座椅数量的合理性,考虑轮椅运转半径,为不同人群提供良好的放松场所。再者,区域内景观设计要坚持人性化理念要求,减少遮挡物的出现,而内部所需的公共设施,则需考虑使用者的活动范围,做好主次划分。
2.2 交通设计
2.2.1 建筑出入口
公共建筑出入口分为三种形式,平坡出入口、轮椅坡道出入口和升降平台出入口。入口设计中,考虑到其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需综合考量不同人群的进入需求,做好入口位置地面整平、防滑保护,并考虑到轮椅的进入,合理设计坡度。对于入口平台的规划,应对面积和进深加以思考,增强设计的合理性。
2.2.2 走道与门
无障碍设计中,走道宽度设定要大于轮椅可通过的最小值。据现有资料显示,走道宽度最小值设定在 0.9m,随着建筑面积增加,宽度将逐渐增大,可达到 1.2~1.8m。残疾人使用的走道宽度应在 1.8m 以上,并在两侧设置扶手,为残疾人行走提供帮助。
门的无障碍设计应重点考虑残疾人通行的便利性:①尽可能避免使用回弹力度过大的弹簧门、玻璃门。因为残疾人的独立运动能力较差,如果弹簧门的回弹力度过大,不仅会挤压人体,造成不必要的人身伤害,还极易导致玻璃碎裂,造成经济损失。如果使用弹簧门、玻璃门,必须在醒目位置张贴警示标志,以起到提醒独立行走的残疾群体的作用;②将自动门开启后的通行宽度控制在至少 1.00m 以上;③将平开门、推拉门和折叠门开启后的通行宽度控制在至少 800 毫米以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通行宽度控制在850~900mm之间;④在门扇外预留直径至少1.50m左右的轮椅回转空间。并且门扇及五金配件要便于残疾人开关,建筑门厅和过厅的面积必须满足轮椅的通行要求。
2.2.3 坡道与电梯
电梯是公共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坡道则是专门为轮椅行进提供的道路,是方便特殊人群进入指定场所的专用通道。坡道的设置应便于寻找,并根据高度差变化展开合理设计。常见的坡道以直线型、直角型和折返型为主。对于高层公共建筑来说,电梯是最重要的上下通行方式。电梯前室要根据建筑人流量进行合理设计,避免长时间等待;电梯轿厢设计中,在内部可安装扶手、显示装置和报层音响,轿厢面积要能够容纳担架进入,在紧急事故时,提高救援效率。
2.3 室内卫生间
室内卫生间无障碍设计中,考虑残疾人卫生间使用便利性,设计人员除要了解卫生间结构外,还需对残疾人习惯加以掌握,并在区域周边设置辅助性保护措施。卫生间可安装报警呼救按钮,以加快危险发生时的救援速度。
结束语
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是以服务特殊群体为基本目标的设计形式,主要由有形通道、装饰、疏散系统等相关要素构成。因此,在坚持安全、适用性、可及性等相关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需要综合考虑资源共享等多个方面。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渗透,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计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红英.浅析建筑物无障碍设计[J].科技风,2012(10):196.
[2]谭泽阳,成砚.面向世界的无障碍设计:国家体育场无障碍设计[J].建筑创作,2011(12):15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