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市西城办金城小学 陕西省咸阳市 713100
摘要: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本中的知识难度会随着年级增长而不断提升,但是部分学生却由于理解存在困难而对阅读课文失去了兴趣,最终导致他们的语文乃至各科成绩一落千丈,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研究通过何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
引言
语文课程在小学诸多课程教学之中属于基础性的学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质量。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提高文本阅读教学质量,需要立足于学生基础,结合文本阅读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文本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展开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理念,积极导入新的教学工具,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为学生后期学习活动开展做好准备。
1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必要性
学生在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时,为确保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积极阅读,使学习效果得到强化。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发展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习效率,进而对文本语法与语句结构的基本用法进行掌握。同时,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可以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并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对他人的表达习惯与方法进行模仿,不管是在书面表达方面还是在口语表达方面都能够获得一定的进步。因此,学生如果具有较强的阅读兴趣,在学习中就可以事半功倍,达到良好的语文学习效果,对学生终身阅读习惯的养成有极大的帮助,陶冶学生良好的情操,使小学语文教学与新课改的要求相适应。
2小学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2.1文本阅读材料单一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当下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大都是依托教材内容,固然其中的内容是诸多语文教育专家经过共同审核所选定的内容,但是其中可以进行阅读的内容过于单一,其中的一些内容连教师读起来都会感到枯燥、乏味,更无法利用其中的阅读内容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则会不断地降低。与此同时,一些语文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只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尽管教师知道学生可能不喜欢其中的内容,但还是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进行阅读,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降低了学生文本阅读学习的兴趣。
2.2没有重视学生自主阅读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更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压缩学生的自主阅读时间进行授课,这样使得学生失去了许多自主学习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同时,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主思考以及感悟,在讲解阅读材料时直接将全文思路告知学生,甚至要求学生跟随教师的阅读思路进行阅读。教师的做法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的阅读体验,这对于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是非常不利的。
2.3
语文教学形式化过于严重当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形式主义”仍然存在,并且已经影响到文本阅读学习活动的开展,对文本阅读活动带来了诸多消极的影响。在实际教学环节,文本阅读活动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教师所指定的文本阅读标准也非常简单,只要求学生“会读、会背”即可,没有从文章的思想、写作的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进而影响了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养成。
3教师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措施
3.1提供学生阅读方法
小学生刚刚接触阅读,他们对于阅读的学习可以说是完全没有章法,因此他们的阅读效率十分低下,因此教师需要教给学生们正确的阅读方法。简单来说,阅读中最重要的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就应该通过足够的训练让学生可以在阅读时以最快的速度找到相应内容,并能结合文章说出其中的含义。如果学生掌握了这样的阅读方法,那么大部分阅读对他而言就没有任何难度。例如,我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发挥辅助教学功能。由此能够摆脱传统课堂的局限性,使学生的听觉、视觉等神经调动起来,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平台可以为学生播放与文章相匹配的音乐,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自我陶醉,然后结合多媒体的图、文、音等为一体的教学特点,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揣摩作者的思想,以便于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刻理解,由此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并逐步培养阅读兴趣。
3.2强化渗透法指导,引导学生对阅读方法进行掌握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时,首先要让学生学习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形成阅读意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升学习能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时,要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与思维能力,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意见,帮助学生找到阅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一一举例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举一反三,归纳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向学生逐渐渗透知识点,让学生慢慢了解抽象的文章内容,确保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文章时,需要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特点进行分类整理,用正确的方法来分析文章,确保学生可以根据文章的脉络理清阅读思路,促使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并用心感受,不但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日后阅读活动的开展。
3.3把握质疑契机,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
学生只有带着疑问阅读,才能够使阅读学习充满目的性。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需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确保学生可以进行深层次的阅读,主动寻找答案。为确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合理地进行质疑,在学生阅读文章之前,教师可以对文章中涉及的问题进行科学的预设,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主动到文章中找答案。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阅读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学生在阅读时,可以通过主动质疑找答案的方式来不断调动自己的阅读欲望,有利于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3.4培养学生主动意识
学生们只有对文章有兴趣才会主动、积极地进行阅读,所以教师在准备阅读材料时应该选取多个种类的文章,可以有小说、说明文、议论文等文章,考验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要有神话、童话、寓言等易于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文章。另外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地进行选择,是要练习生字、词语还是要进行阅读训练。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主动进行阅读的意识,让学生不再拒绝阅读。当然,在学生阅读的道路上,必须要由学生自发地参与,方可真正地学习新知识,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对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与想象能力,只有学生能够自由想象,方可被文章内容所吸引,由此才能够实现自发地参与和互动,从而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结束语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途径。一般教师只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为确保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培养,教师不仅要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要强化渗透法指导,引导学生对阅读方法进行掌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优化评价体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不断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巨才.得于课外益于课内——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29).
[2]武鸿雁.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分析[J].文教资料,20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