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天乐国际工程咨询设计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389
摘要:随着我国新型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为避免地方政府负债增加过多,促进政府与社会资本的相互合作,加大了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推进力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PPP模式。由于项目合同关系及组织形式复杂,在PPP模式下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结合PPP项目管理工作实践,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供类似工程参考。
关键词:PPP模式;项目管理;建设管理;建设期;合同管理
引言
时至今日,我国PPP模式正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相比于其他模式的建设项目管理而言,PPP模式具有独特的公私合营特点,因此,备受社会领域的关注。同时,在PPP模式强劲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建设项目管理水平也有所提升,开启了新的发展征程。
1 PPP模式基本概念内涵
PPP模式,英文名为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指的是政府机构和社会资本进行合作,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常见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基于PPP模式背景下,私营企业、民营资本通过和政府部门构建合作关系,凭借自身的优势,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并圆满的达成项目的建设目标,保证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详细来说,广义概念上PPP模式是指在政府部门和私营单位合作阶段,政府让非公共部门参与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生产之中,并利用非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优势,达成最优的生产目标。从狭义概念上来看,PPP模式是政府和企业共同合作,全程参与到项目之中,但政府侧重于项目的中后期管理,在运营阶段参与更多,企业则侧重于项目前期管理,在策划阶段和立项阶段参与更为深入。同时,PPP模式不仅是一种融资手段,还是一次体制机制变革,对新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发展影响深远。在PPP模式背景下,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公共服务。基于PPP模式带有的独特性特点,因而在新发展阶段备受关注。近几年间,随着我国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出台,PPP模式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未来,PPP模式在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中必然会大放光彩,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2 PPP模式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问题研究
2.1项目收益不明显
项目收益与项目可行性、风险、筹资等有着密切联系,通常收益越明显,项目可行性就越高,同时风险往往越小,筹资也更简单。PPP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市场经济影响下而形成的全新模式,追求经济收益是决定其应用的关键所在。对PPP模式下的建设工程项目而言,除政府外的众多参与主体也是以追求利益为根本目标,当项目收益不明显时,项目风险大幅提升,会主动、积极参与其中的社会资本必然会减少。这样一来,社会资本要想为该项目进行筹资,更容易遭遇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少等难题,使得整个项目的参与程度较低。
2.2管理缺乏规范性
PPP模式下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相关管理体系尚不完善,管理并不规范。一方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意味着传统项目管理机制、制度、程序等不再适用,而全新的管理体系尚在探索之中,难免存在不少不规范之处,导致项目有着不少漏洞和缺陷,严重影响实际管理效果。另一方面,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存在执行不到位、监督未落实的情况,并没有严格按照规范和制度执行,导致管理不够规范。
2.3相关主体未适应全新模式
PPP模式是近年来才在我国兴起的全新模式,相关主体并未完全适应该模式,这就导致该模式下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更容易出现问题。首先,政府部门和管理部门依旧以传统观念进行项目管理,将工作重心放在项目分析以及自身工作质量评价与改善上。但实际上,PPP模式下政府部门往往需要承担更多风险,甚至部分风险已经超出了其责任范围,政府以传统观念管理必然会忽视这部分风险,留下巨大隐患。其次,政府部门和施工单位对施工监督与分析的重视不够,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往往会带来巨大损失,对整个项目造成严重影响。
3 PPP模式下项目管理的策略
3.1规范PPP项目设计流程
规范PPP项目设计流程,必须合理分配实施单位、投资财团、外部资源管理组织、设计组织、业主和监理企业的任务。实施单位应依次做好项目启动与合同交底工作、资料收集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商务意见、根据外部条件总结招采方案并提出深化意见、提出项目需求、根据初设方案提出专业意见、整合所有资料、编制项目策划书、做好项目实施推演工作、量化施工图纸设计工作、将所有关于设计的意见反馈给设计组织。如笔者公司实施的某市城区水系综合整治(含黑臭水体治理)PPP项目,项目采用“PPP+DBFOT”模式,联合体成员之一满足工程实施的设计资质要求,项目初步设计已批复;项目中标后联合体成员深入探勘现场、搜集相关资料,多次与政府方住建、规划、水利、环保等部门交流沟通,深化初步设计,最终完成施工图设计。
3.2加强PPP项目合同管理
控制PPP项目开发风险,完善PPP项目管理方式,必须合法合规签订项目实施合同,合理划分政府方与中标社会资本之间的风险承担范围,明确双方的权责,确保双方能够依据合同条款合理维护权利,切实履行义务,使PPP项目能够顺利完成。笔者公司将PPP项目分为四大类,分别是:传统领域业务,如疏浚吹填、浚前浚后;新兴领域业务,如城市综合开发;开拓领域,如流域综合治理、海洋产业;其他项目,如符合公司战略方向的投资项目。针对此四类业务特点,结合具体实施项目情况,将政府与合作各方的权责利在合同中进行全面约定,即保障自身合理的利益,又能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同时对各履约主体进行约束,最终保障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3.3打造利益共享机制
为保障各方单位的经济效益,可打造利益共享机制,在机制构建的具体阶段,则要做好各方单位的协调管理。在构建付费机制阶段,要尊重区域内政府和社会的实际资本情况,并秉持差异性原则,构建分析活动,在项目的建设阶段和运营阶段,则要从实际出发,科学确定维护、人工、材料等费用。同时,可构建财政补贴机制,针对非经营性项目存在的资金缺口,适当进行财政补贴,确保预期收益目标的达成,总之,在项目进展阶段,要保证各个单位有着相对平等的权益,并能够利用激励机制,最大程度的调动各方主体的参与欲望。
3.4构建监督管理机制
基于PPP模式背景,于项目管理阶段,既要保证项目的经济效益,还要重视项目的社会价值和项目的公益性。因此,可构建监督管理机制,确保项目建设目标圆满达成,以免在项目进展阶段,由于缺失监督管理,造成审批程序简化问题的出现,同时,在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下,行政监督能力也能够显著增强,强化社会监督作用,推动项目圆满完成。
3.5构建风险分担机制
作为PPP模式下项目建设管理的重点,风险承担至为关键。在一般的建设项目中,项目风险主要由投资者来承担,但在PPP模式下,鉴于项目带有的公私合营特点,因此,由双方共同承担建设项目的风险,并明确风险分配。
结束语
综上可知,PPP模式是当下政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的重要实践模式,已经在国内受到了广泛关注和一定应用。针对当前PPP模式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偏低的问题,政府应当积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从多个方面联合社会力量及相关机构进行尝试,不断探索更加高效的项目管理模式,推动建设工程项目良好进行。
参考文献
[1]冯建友,张红亮.我国PPP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8(52):54-58.
[2]孙学工,刘国艳,杜飞轮等.我国PPP模式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9(2):28-30.
[3]徐磊.中国PPP项目分布的多维度差异及其动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