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地震局 675000
摘要: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开展,增强国家和社会抵抗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积极创新防震减灾宣传内容和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防震减灾知识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防震减灾 科普宣传 现状 对策措施
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由此可见,宣传党和国家有关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普及地震科普知识,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对预防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需求更加迫切,在新时代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将从组织保障、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内容和形式、示范创建等方面阐述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的重要性,旨在为今后更好的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一、楚雄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现状
楚雄市因历史原因,地震部门成立较晚,但一直以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是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积极组织和参与多种形式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向社会公众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1、积极投入资金,制作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编辑印制《地震应急自救互救手册》共30000多册,向社会公众详细介绍地震科普、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等方面的知识;制作《防震避震常识》视频短片和防震减灾系列知识(微信作品),在“数字楚雄”微信公众号定期进行推送。以上两个作品于2019年4月报名参加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大赛,两项参赛作品分获影视作品类优秀奖和其他创意类二等奖,是全省16个州市唯一获奖的作品;制作防震减灾系列知识展板14块,在日常的宣传教育活动中已进行多次展出。
2、拓宽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渠道, 创新防震减灾宣传模式。一是开展“互联网+”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社会公众参与度高、互动性强的特点,在“数字楚雄”微信公众号推送防震避震常识和地震科普动漫短片每年12期,大力普及地震科普知识、防震避震常识、紧急医疗救护、自救互救及灾后重建等系列防震减灾知识;二是充分利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科技活动周、9月校园安全活动周、“11.6”全省防震减灾日等重要时段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系列知识宣传教育“六进”活动,积极深入乡镇、学校、医院、城区住宅小区、建筑工地等单位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及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向社会公众大力普及防灾减灾基本知识及应急避险、疏散、急救互救技巧。
3、积极在楚雄市辖区内对符合示范创建标准的中小学校、社区(村)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截止目前已成功创建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3所、州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5所和1个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
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的必要性
楚雄市地处云南省中部,辖区内有多条断裂带经过,全市各乡镇均处地震高烈度区,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地,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曾先后在苍岭、东华、中山等乡镇多次发生不同等级的地震,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因此,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进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宣传势在必行,不断提高广大民众防震避震和自救互救技能,为突发性地震灾害树起一道生命安全防线,使广大民众真正做到遇灾不慌、抗灾不惧、救灾有序,达到有效的自救互救目的。
三、对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对策措施的思考
习总书记强调,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防灾减灾工作者要积极主动落实新时代防灾减灾工作新理念,主动用“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思想指引实际工作。一直以来,人类的繁荣与灾害共存,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灾害带来的损失增长同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公众对自然灾害防范意识的提高,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宣传模式、制定有效对策措施,满足公众对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需求。
(一)要建立健全市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机制。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完善市、乡镇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业部门牵头组织、宣传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保障和支持,才能保障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配合支持,才能形成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强大合力,共同营造一个协调配合、高效联动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要建立和完善防震减灾宣传网络和队伍,扩大宣传覆盖面,防震减灾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更需要建立一支庞大的宣传队伍和网络。加强队伍建设,是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基础。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加强以地震、科技部门业务骨干为主的专业队伍建设,统一思想认识,强化业务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同时要加强“三网一员”队伍建设,建立全市、乡(镇)、村联动的防震减灾宣传网络,继续加强对防震减灾宣传员的培训和指导,建立可行的防震减灾联络员补助方法,不断提升防震减灾宣传员的工作能力和积极性,让更多的人自觉加入到防震减灾宣传队伍中。
(三)积极创新、不断拓展防震减灾宣传内容和方式。要积极开发制作新的地震科普宣传产品,通过文艺创作、科普宣传作品等多种形式,创作出社会公众喜闻乐见的作品。采取激励措施,引导和鼓励地震工作者和社会人员创作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宣传作品。要充分利用科技三下乡、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11.6云南省防震减灾日、科技活动周等宣传平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结合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创建等工作时机,强化重点时段的宣传。制定合理的宣传计划,明确宣传内容和目的,有计划、分步骤、针对性、多形式地开展,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四)强化示范引领,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阵地作用。加强防震减灾示范学校、示范社区的建设管理力度,不断夯实我市防震减灾基础。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及应急避险演练日常机制,定期开展活动,发挥其在科普宣教中的基础地位作用。要加大国家、省、州级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力度,扩大影响覆盖面。利用现有的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的资源,巩固和扩大学校和社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继续推进防震减灾知识“六进”活动即“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充分发挥公共媒体和网络的作用。充分运用电视、报刊、广播等大众媒体优势,满足广大公众不同层次的需求,提高媒体宣传效果。创新防震减灾宣传模式,开展“互联网+”宣传活动,在“数字楚雄”微信公众号继续推送防震避震常识和地震科普动漫短片,扩大防震减灾宣传覆盖面,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构建我市防震减灾科普社会化体系,进一步扩大防震减灾事业的社会影响,有效增强我市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四、结论
我国是一个深受地震灾害磨难的国度,在地震监测预报尚不尽人意的今天,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我们要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防震减灾知识需求为导向,宣传党和国家有关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大力普及地震科普知识,全面提高全市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国光.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 全面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旗帜》2020年第5期
【2】刘英华 常建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对策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第49期(223-224)
【3】秦金梅.玉溪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云南科技管理》2018年第4期(30-34)
【4】王莹雪 姜洪涛.关于新媒体时代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思考 防灾减灾学报第35卷增刊2019年1月(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