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交互系统的汽车内饰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罗腾阳
[导读] 摘要:在我国科技的发展,各领域的技术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传统的汽车内饰交互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科技的发展趋势,需要进行智能化创新设计。
        湖南湖大艾盛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广西柳州  545000
        摘要:在我国科技的发展,各领域的技术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传统的汽车内饰交互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科技的发展趋势,需要进行智能化创新设计。近年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应用于汽车工业,为汽车的外部造型以及内饰系统与设计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关键词:智能交互系统;汽车内饰;设计
        引言
        自动驾驶引领着汽车内饰创新变革,汽车正向着智能空间、第二居所空间、办公空间、数据空间等新理念发展。未来,智能驾驶舱将融入智能控制、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多项黒科技。
        1汽车内饰设计现状综述
        汽车内饰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集成了驾驶、乘坐、娱乐、储物等各种各样的功能,交叉了机械工程、电子电器、人机工学、信息交互等学科。相较于外饰设计涵盖多种材料的配合、人机的配合、不同功能的配合,汽车内饰是用户和汽车产生互动的环境。近年来,汽车内饰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汽车内饰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汽车购买行为研究显示,内饰是影响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汽车外饰偏重于造型,给用户留下的是视觉上的印象,影响购买结果的作用强烈但是短暂;内饰则在用户长时间的使用和互动的过程中留下深刻的使用体验和心理感受,是持续的作用。另一方面,自动驾驶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和新材料的不断发展,给汽车内饰设计开辟了全新的空间,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改变的可能性。
        2智能交互系统的汽车内饰设计措施
        2.1虚拟触控
        2017年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BMW概念车i InsideFuture展示了触控系统的新科技——HoloActiveTouch全息触摸控制技术,整合了HUD、手势控制和全息投射技术,以及虚拟全息投影操控界面:中控位置的投影仪投射出与方向盘等高的影像。同时,车内的高灵敏度摄像头捕捉驾驶者在可显示范围内的手势动作,精确辨别指尖的活动方向,并伴随短促的声音讯号,启动或关闭相应的功能。驾驶者的操作除了视觉、听觉的反馈,甚至能从全息虚拟屏幕上接收到压力反馈。嵌入汽车中的超声波装置对驾驶者的指尖发出超声波脉冲或改变超声波的频率以提供不同的材料触觉和形状触觉,让驾驶者体验真实的触感,并确认指令已被车辆获取和接受。该技术的原理是超声波在压力之下会产生形状的改变,并且模拟出一种虚构的形状和力度,这种压力被称为“声发射压力”。该技术不仅简化了操作界面,更重要的是增加了驾驶员以及乘客的安全系数,而相对复杂的操作,如:设置功能,娱乐多媒体等,将通过虚拟触控界面来实现。因此,驾驶者在驾驶时无需低头查看中控,便可通过手势动作查看相关信息,轻松调整音响、导航等功能,全息虚拟触控屏起到与传统物理触控屏同样的作用。
        2.2多重任务感知与注意力
        多重感知的认知行为研究是研究汽车内饰的重要依据。仪表板处于整体汽车内饰中最为显著的位置,同时也是驾驶者长时间进行交互操作的对象,可是驾驶者在行车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是行车安全与实时路况的判断,与此同时可能要查看搜索后的导航路线进行合理规划。听音乐、接电话或者与人聊天也是驾驶者在行车过程中一定会经历的过程。在这种多重任务感知的环境中怎样才能做好智能化设备的优先任务设计也是目前智能化内饰设计师们的首要任务。诺曼教授曾对感觉与知觉经进行了解释,有物才有感,有觉才有感,有脑才有感,这些产生了感觉的形成要素,然而知觉就是对感觉的经验加工处理,是感觉的升华,具有对客观事实的理智判断,可以理解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具有整体性、选择性和理解性的。诺曼教授将这种通过视觉与知觉体验所能感知的设计进行了分级处理,其中可见视觉是用户最为直接的感知,也就是说设计对象要进行层级处理,应对内饰系统中的操控对象进行设计层级的划分有利于用户更好地去感知。


        2.3信息显示与交互方式设计方向
        信息显示、交互方式设计与空间布置设计是相辅相成的。以年轻群体偏爱的移动互联和新材料应用为主导,采用少量仪表与LED屏或触摸屏的两种方式融合为主。将驾驶系统、娱乐系统、调节系统等整合到一块或多块数字显示屏中显示。智能表面的应用,既能体现科技感,增加信息显示的空间区域,又可利用智能表面让空间设计更加丰富,满足年轻群体对前卫设计、个性化设计的需求。交互方式设计上,采用多种交互模式融合的设计方式,遵循无障碍设计原则,降低操作层级为主。同时注重驾驶系统与手机端的移动互联,让使用者既能够通过手机完成更多操控指令,也能够通过手机随时随地监控车辆驾驶模式和各项指数。
        2.4智能座椅控温技术SomaTemp
        在一项关于智能控温座椅的调查中,有接近一半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他们更愿意选择配备控温技术的车型。麦格纳最新SomaTemp技术即是当今智能座椅控温技术领域的一大创新。通过SomaTemp智能座椅控温技术,驾乘者无需直接通过调节空调来调整座椅温度,而是通过传导使座椅加热或制冷,达到理想的乘坐温度。这项技术使用了全新的设计,从而能够更快地使座椅达到舒适的温度。在与现今市场上控温技术产品的竞争测试中,SomaTemp技术以更高的控温效率脱颖而出。与市场上的通风座椅(Vent System)和空调技术(CCS)相比,SomaTemp技术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最舒适的温度——仅需不到6min,它就能达到最佳的舒适温度,这比CCS技术快了整整17min,跟通风座椅技术相比更是快了24min。除了快速调温之外,SomaTemp技术的另一大特色是它的兼容性。它可同时适用于织物和皮革材质,且无需在座椅皮革上进行打孔,而未经打孔的皮革座椅更容易保持干净和整洁。针对消费者和客户的不同需求,SomaTemp技术可通过差异化解决方案实现定制,以达到最优的控温性能。传统的空调系统(HVAC)运转通常需要耗费大量能源,若将SomaTemp的微型控温技术结合到未来的空调系统中,乘客将更为高效便捷地获得舒适的乘坐体验。
        2.5语音控制
        过去用户必须记住设置指令,智能语音识别才能起效。如今AI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谷歌助手的“持续性对话”功能让对话更加自然,亚马逊Alexa的自然语言理解服务提升了用户体验。当用户对MBUX说“Hey Mercedes”时,系统的AI技术可以将其理解为间接意思——“我想买一些面包”并打开导航系统;或者理解成“我有点热”并打开空调。如何让人工智能语音交互系统更加情感化、智能化,充分理解用户命令,做出正确判断与回应,是未来汽车内饰人机交互设计新的着力点。
        结语
        汽车内饰作为智能交互系统的物质载体,在满足人们多元化行车体验的同时,对城市的交通也起到了极大的提升作用,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显示城市的实时交通情况,了解具体的路况信息,为驾驶员选择最佳的行车路线,在汽车内饰智能系统的设计上,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并且将体验性设计、易用性设计等原则更好地运用到系统设计当中,促进汽车行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彪,刘佳欣.面向年轻群体的智能汽车内饰探究[J].设计,2019.
        [2]康继超,崔许刚,陈绪强,等.论体验设计在汽车内饰设计中的发展与展望[J].内燃机与配件,2020.
        [3]孙彪.郑佳琪.探究智能化背景下汽车内饰设计语言的变革[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9,(7).
        [4]杨劲松.智能汽车时代,智能座舱引领未来科技[J].产城,2018(08):18-19.
        [5]陈杨威,郁舒兰.基于用户感知的汽车内饰设计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8(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