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研究 张皓翔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张皓翔
[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出现了受限于传统生产模式、缺少完善的乡村生态管理机制、缺乏乡村建设亮点、欠缺环保意识等问题,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发展。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510000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出现了受限于传统生产模式、缺少完善的乡村生态管理机制、缺乏乡村建设亮点、欠缺环保意识等问题,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发展。只有树立科学的规划建设思想、全方面统筹城乡发展、落实适宜当地乡村建设的措施、增强乡村居民建设美丽乡村意识,才能全方位推进美丽乡村规划建设。
        关键词:城乡规划设计;美丽乡村规划
        引言
        为了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城乡经济一手抓,不落下任何一个,均衡地组织、带动城市与乡村的经济发展。然而,面对各具发展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农村,“一刀切”原则是行不通的,将不同的村镇打造成统一模板下的理论产物,无疑会让乡村的发展失去其应有的活力,也会使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要牢记党中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规划却不过度规划,适当开采却不盲目开采,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并非一味地向城市的建设规划标准靠拢,而应该保留自己的特色,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乡村良好建设的道路上坚持向前。在坚持乡村建设的道路上,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每一位成员有及时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够提出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美丽乡村规划目标
        美丽乡村规划包括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内容。科学落实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有助于我国农村发展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基础的提升。美丽乡村规划目标主要包括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文化目标。就经济目标而言,长期以来,我国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活力,大力实施乡村产业振兴以及精准扶贫战略,因此,美丽乡村经济目标的有效实现应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为基础,各地区需要整合乡村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就生态目标而言,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党中央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推进的基本遵循,在美丽乡村规划推进和落实过程中应致力于实现生态保护,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工程,全面优化乡村环境;就文化目标而言,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深入挖掘乡村特征以及乡村地域文化,呈现人文、自然有机相生的地域环境,实现历史文化的延绵和传承。
        2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研究
        2.1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施的重要保障,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快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各地区应全面掌握乡村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包括人才队伍的总体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类型分布、区域分布和政治面貌,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支撑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施的依靠。围绕一个中心、确立一个目标、组建一支队伍;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三大保障,优化发展环境,构建人才高地,全面解决乡村人才总量不足、增长乏力、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分布失衡、乡村人才整体素质不高等相关问题;明确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构建科学规范的识别体系,树立人才为先的人才观;增强乡村人才主体意识,打造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服务环境和工作环境;强化力量配备协同,形成管理工作合力,完善目标考核方法,提高人才管理质量。另外,还应全面改进乡村人才培养支持机制,构建乡村人才引才用才机制,强化乡村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创新乡村人才评价考核机制,健全乡村人才顺畅流动机制,夯实乡村人力资源基础。
        2.2全方面统筹城乡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工作需坚持和谐共进的发展理念。在开展乡村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应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助力城乡协调发展绿色经济。在大力发展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方面,政府应积极宣传与扶持乡村居民勇于自主创业,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增加财富。美丽乡村不仅要进行城市化建设,还要加强机械化建设,以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应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加文化娱乐场所,丰富乡村居民的精神生活。

美丽乡村建设需改革村民户籍制度、乡村基层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充分助力现代化乡村发展。在发展新型城镇的同时,工作人员应充分协调农村现代化发展工作,以确保二者能够相辅相成、均衡发展。
        2.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在进行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是建设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满足当地人民生产和发展的需求,其次才是对外拓展。因此,在建设过程中,组织者要明确这一使命,只有当地人的发展好起来,当地才会有更好的发展。而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正是一个丰富人民日常生活,满足人民发展需要的一个过程。因此在进行乡村建设时,不可忽略的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的衣食住行变得更加便利。只有满足了当地人民的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的需求,人们才能够更加充满干劲地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去。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可使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也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坚实基础。从已有的成功的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来看,其飞速发展离不开前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为了实现乡村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2.4设计科学化的乡村布局规划
        对于乡村布局规划来说,其必须具备科学性,具体的实施途径有两个:首先,乡村布局规划应该以乡村的实际状况为基础,掌握村民的生活习惯,了解村民的文化习俗,随后开展有效的空间规划设计,尽可能满足不同村民的生活需求,为后续的经济提升打好基础;其次,乡村布局规划需要进行全面的信息宣传,让全体村民明确布局规划的内容,从而积极配合相关工作,切实实现乡村的每一处角落都得到合理建设。另外,村民在乡村布局规划中担任着质量监督的角色,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就要及时做出调整,最大化确保乡村布局规划的科学性。
        2.5特色乡村文化建设
        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提供文化支撑,全面深化农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同感。同时,乡村文化建设是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也是集体文化根源意识的追寻。农民精神风貌焕发新气象、乡村文化建设意识逐渐增强、农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教育状况得到改善,是我国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取得的主要成就。基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对乡村文化建设提出的全新要求,应全面强化领导,坚持乡村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全面提升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挖掘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制定乡村文化建设方案,以产业为依托,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重视乡村教育,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观照乡村现代文化,开辟乡村未来文化,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创新文化发展平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结语
        推进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既可以使村民感受到经济发展成果,还可以使村民意识到经济与环境保护需协同发展。乡村振兴下开展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时,规划者应统筹土地资源的整体开发格局,优化村民的生产生活空间,确保城乡功能分区明确。同时,建设者应从村民的利益出发,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政策,以促进美丽乡村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吴颖韬,张云帆,张翔宇,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总体规划研究———以泰安市泰山景区曹家庄为例[J].城乡建设,2020(20):26-27.
        [2]黄亮.基于农业多功能性视角下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农家参谋,2020(24):235.
        [3]姚永光.城乡规划建设中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城市住宅,2020,27(8):132-133.
        [4]徐翠婷.乡村振兴视角下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探索[J].河南农业,2020(29):59-60.
        [5]杨凯波.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探析———以扬州市大同村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为例[J].现代园艺,2020,43(19):185-1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