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八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工程中占有很大比重,在结构的安全、可靠和耐久性方面起绝对的作用,混凝土质量是影响混凝土工程和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的一个因素,原材料的质量、生产工艺条件和各工序所用生产设备性能、检验测试仪器质量,以及操作人员技术素质等等,均能对混凝土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为保证混凝土成型的质量,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工程效益,使所生产的混凝土稳定地保持在所要求的质量水平,应对生产全过程各道工序进行控制。
关键词:原材料;生产工艺;生产设备;检验测试仪
1、原材料
1.1、水泥
贮存时,必须按照同一标准分类贮存,改变水泥贮存种类之前一定要清仓。每批水泥进厂时,收料人都要向供货人索要出厂质量检验报告单并核对(出厂日期、厂家、批号、品种),核验包装标志是否齐全(袋装),水泥是否错进或混进,有无受潮结块现象。及时抽样。千万注意不要混放,存放时间不宜过长,储存中不得受潮,水泥自出厂三个月后(快硬水泥一个月),需复试,并按复试结果使用。
1.2、砂
尽量选用级配良好的中砂或粗砂,进厂时目测是否合格,主要是看它的含砾量是不是大、含泥量、泥块含量、杂质等,细度模数变化情况。含泥量大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含砾大时混凝土的合易性不好。
1.3、碎(卵)石
混凝土的组成材料中骨料所占的体积在75%以上,它是混凝土最主要的组成材料之一,骨料不仅构成了结构体的骨架,更重要的是决定着构筑物的力学性能、安全性和耐久性。当骨料的孔隙率达10%时,其渗透性比水泥浆体还要高得多,选用低渗透骨料用于防水混凝土的施工是十分必要的。骨料的粒径大小也影响着混凝土的抗渗性,骨料粒径较大时更容易在粘结界面上产生较大裂缝,另外在凝结硬化过程中骨料不收缩,包裹的水泥浆体产生不同收缩,颗粒越大收缩值越大,形成的裂缝也多,必然导致抗渗性的下降,最终导致混凝土结构的破坏。进厂时首先看它的规格,再看矿粉含量、含泥量、泥块含量,再就是看碎石的颗粒形状、针片状、软弱颗粒、杂质等,还要注意进厂原材有无风化、水锈、溶蚀等情况。进厂后及时通知实验室进行抽检,还要注意砂石料堆不要有混在一起的现象。
1.4、外加剂
要放在库里,用多少取多少,用完及时放回去,不要一次取好几袋,剩下就放在外面,要防止雨淋、受潮。这个东西一受潮,性能就变了。进厂时打开几袋看其颜色,与当初定外加剂时的样品颜色、品种、厂家、型号是否一致,尽量索要出厂检验报告,当发现颜色不一致时,使用时需注意,看其效果(在搅拌时减水效果、混凝土性能、反应时间),这里涉及到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的问题,每一种外加剂都有它特有的功能,掺加这种外加剂,能够对混凝土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性能进行改善。
1.5、水
可以饮用的纯净水,目前没有发现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所用水源及生产用水都不要受到污染。
以上所用原材必须是配合比中指定的原材,碎石:种类、粒径,水泥:厂家、品种、强度等级,外加剂种类,经检验合格方可用于混凝土生产。
2、生产过程
必须按规定的配合比生产,操作员、计量员每一工作班之前要对各个称进行零点校核,经常查看各种称计量是否准确,下料是否准确。误差大时及时调整。坍落度一定要控制好,满足配合比要求的同时下要确保泵车可以打出。搅拌时间不要太短,尤其是有外加剂、粉煤灰及其他掺合料时更要加长搅拌时间。外加剂一定要控制好剂量,按配比规定的数量掺加,且不要超出说明书规定的范围。外加剂的使用一定要控制好剂量,例如使用减水剂,剂量不准,坍落度就会很难控制,给生产和施工带来很多不利。为了更好的加强对坍落度的控制,技术人员要经常去现场查看,控制好坍落度和混凝土合易性,根据混凝土性能波动情况适时调整。在夏季时,气温比较高,混凝土水分蒸发快,坍落度损失也比较快,有时中午的需水量要比早晨和晚上的多,所以要控制好坍落度和和易性。
对于同一分项工程(如:烟囱、水塔)有饰面要求,要保持混凝土性能稳定,坍落度稳定。要使用同一供货商供应的同一种类水泥,换站时注意是否是同一种水泥,前后混凝土生产是否是同一种类水泥。
3、混凝土浇筑
3.1、浇筑前应对模板浇水湿润,墙、柱模板的清扫口应在清除杂物及积水后再封闭。
3.2、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自高处倾落的自由高度不应超过2m,在竖向结构中限制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3m,否则应沿串筒、斜槽、溜管或振动溜管下料,以防止混凝土因自由下落高度过大而产生离析。
3.3、混凝土应在初凝前浇筑,如已有初凝现象,则应进行一次强力搅拌,使其恢复流动性后,方可入模;如有离析现象,亦须重新拌后才能浇筑。
3.4、浇筑混凝土时应分段分层进行,每层浇筑高度应根据结构特点、钢筋疏密决定。一般分层高度为插入式振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大不超过500mm,平板振动器的分层厚度为200mm。
3.5、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其间歇时问应尽量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间歇的最长时间应按所有水泥品种及混凝土初凝条件确定,一般超过2小时应按施工缝处理。
4、混凝土养护
4.1、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保湿养护,保湿养护可采用洒水、覆盖、喷涂养护剂等方式。选择养护方式应考虑现场条件、环境温湿度、构件特点、技术要求、施工操作等因素。
4.2、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4.2.1、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不应少于7d;采用其他品种水泥时,养护时间应根据水泥性能确定;
4.2.2、采用缓凝型外加剂、大掺量矿物掺合料配制的混凝土,不应少于14d;
4.2.3、抗渗混凝土、强度等级C60及以上的混凝土,不应少于14d;
4.2.4、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应少于14d;
4.2.5、地下室底层墙、柱和上部结构首层墙、柱宜适当增加养护时间;
4.2.6、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时间应根据施工方案确定。
4.3、洒水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4.3.1、洒水养护宜在混凝土裸露表面覆盖麻袋或草帘后进行,也可采用直接洒水、蓄水等养护方式;洒水养护应保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
4.3.2、洒水养护用水应符合本规范第7.2.8条的规定;
4.2.4、当日最低温度低于5C时,不应采用洒水养护。
4.4、覆盖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4.4.1、覆盖养护宜在混凝土裸露表面覆盖塑料薄膜、塑料薄膜加麻袋、塑料薄膜加草帘进行;
4.4.2、塑料薄膜应紧贴混凝土裸露表面,塑料薄膜内应保持有凝结水;
4.4.3、覆盖物应严密,覆盖物的层数应按施工方案确定。
4.5、喷涂养护剂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4.5.1、应在混凝土裸露表面喷涂覆盖致密的养护剂进行养护;
4.5.2、养护剂应均匀喷涂在结构构件表面,不得漏喷;养护剂应具有可靠的保湿效果,保湿效果可通过试验检验;
4.5.3、养护剂使用方法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有关要求。
4.6、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裸露表面应采用覆盖养护方式;当混凝土表面以内40mm ~80mm位置的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小于25C时,可结束覆盖养护。覆盖养护结束但尚未到达养护时间要求时,可采用洒水养护方式直至养护结束。
4.7、柱、墙混凝土养护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4.7.1、地下室底层和上部结构首层柱、墙混凝土带模养护时间,不宜少于3d;带模养护结束后可采用洒水养护方式继续养护,必要时也可采用覆盖养护或喷涂养护剂养护方式继续养护;
4.7.2、其他部位柱、墙混凝土可采用洒水养护;必要时,也可采用覆盖养护或喷涂养护剂养护。
4.8、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前,不得在其上踩踏、堆放荷载、安装模板及支架。
4.9、同条件养护试件的养护条件应与实体结构部位养护条件相同,并应采取措施妥善保管。
4.10、施工现场应具备混凝土标准试件制作条件,并应设置标准试件养护室或养护箱。标准试件养护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参考文献:
[1]刘秉京.混凝土技术[M].北京:人们交通出版社.1998.
[2]王晓光.浅谈冬季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措施.[j].施工技术.2010(02):52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