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试论王维诗歌的禅趣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7期   作者:骆雅倩
[导读] 禅宗在盛唐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传播生存智慧的哲学,调节身心的平衡。
        骆雅倩
        义乌市苏溪镇第二小学  322000
        摘要:禅宗在盛唐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传播生存智慧的哲学,调节身心的平衡。作为盛唐山水诗的代表人物王维,在诗中融入了禅法精髓,创造了一种空明的境界。其山水诗,禅意盎然,参禅悟禅成为一大特色。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趣
一、王维其人
        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王维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污染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伟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世家,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对于母亲事佛的虔诚,王维有文写到:“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或许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让王维自小就对佛教有一种虔诚的依恋。四十岁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百态,官场沉浮,更是半官半隐,追求内心的祥和安宁,写下了很多意味深长的禅诗,阐释他对人生的思考。
        王维现存诗400多首,他的禅诗是诗歌史上的一大飞跃,禅意盎然,意境深远,因为王维的出现,使王维、李白、杜甫所代表的佛、儒、道三足鼎立的局面正是形成,为我国诗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王维诗歌的禅趣
1、空寂境界的美
        王维的山水诗中,很多诗歌都通过写环境,来表达内心的安静,对人生的思考。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
参禅须“六根清净,”环境非常重要,远离喧嚣。而王维的很多诗歌中,都写到了对环境的描写,通过描写空寂的环境,表达自己内心澄澈清明的心境,这也是对禅中一切皆空的领悟。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是王维的诗歌中我很喜欢的一首诗,五言绝句,简单却内涵丰富。每读一遍,都感觉经过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让内心沉淀先来,退去浮华与烦躁。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在空寂无人的山中,芙蓉花寂静的开着,安静淡然,然后,在某个时间,独自凋零。没有世俗的干扰,了然于世。这不仅仅是环境的安静,更是作者内心的安静,从纷纷开且落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花开花落的声音。环境是寂静的,内心是超然的,人生的得失离合,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有什么可以计较的。忘了烦恼,忘了忧愁,只有诗人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这首诗里的木芙蓉,孤独地开放在幽山中,花开花落,寒来暑往,自生自灭,与沉浮变迁的尘世互不相知。诗里没有一句写景,但谁知道这背后有没有渗透着作者空寂的心境呢?这首诗中,处处渗透着佛教的思想。佛教讲究万物皆空,生死轮回,都不过是浮生一梦。

花的循环往复,正如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没有特别的悲伤,也没有特别的喜悦,只是活着而已,履行自己的人生职责,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终点,最后终化为空,一切都将向木芙蓉一样,归于泥土,归于沉寂。诗人正是对人生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更加坦然地面对花的盛开和凋零,对生命也怀着超然自若的态度。读着这首诗时,仿佛把一切都看淡了,一切都只是过眼云烟,只有在寂静无人的深山里,看花开花落,听自己的灵魂的声音。

王维诗中的禅意,集中体现为空与寂的境界。或许,在人世间难以找到好境界,便寄托于空山寂林。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鹿柴》所写的完全是一种空明寂静的意境:空山里静寂无人,只能听到人语的回响。人语响愈发显得空山的静寂。林深幽暗,一抹残阳透过密林射在青苔上,斑斑驳驳,越发突出了森林的幽静。这或许就是诗人追求的静寂的环境。诗中冷色、暖色,动与静相互对比,蕴含了无穷趣味。通过写环境的幽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俗喧闹的厌烦。
2、随缘淡然的处世态度
        王维的山水诗中,不仅仅描绘了山水,更是表现了一种对人生的思考。王维往往以最简洁的语言来勾勒自然风景和物象,并将参禅妙悟之所得溶入其中,使人读之如万水回野,千峰合抱,应接不暇。在读诗时,我们不仅要读出诗的表面意义,更要读出诗的言外之意,感受作者对人生的一种思考。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兴来美独往,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终南别业》中,我最喜欢的两句诗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寥寥数句,勾勒了一幅山水画而其中的禅意绵长。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诗人且走且行,信步沿着溪水走着。不知不觉,走到了溪水的尽头。诗人并没有因此扫兴,索性坐了下来,看看天边的云彩。在这里,诗人的心情与水穷云起时的自然之景默契,包含了禅宗的“放舍身心,全会自在”的说法,体现了禅宗的空境。而从这句中,我不仅感受到了诗人放舍身心,更体会到了诗人的超然的心境。人生的得失是在所难免的,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如果改变自己的心态,或许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在水穷之处,看云起云散。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风景,当不知道如何前进时,那么就停下脚步,欣赏身边的景色,放飞自己的心灵,对人生总会有不同的感悟。
        又如《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在一片清冷悠远的境界,顿悟人生的道理。《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则写出了一个即禅悟的过程,从情入理,以情证理,禅趣盎然。在一个雨夜,诗人独自坐在房间里,心里是安静的。仿佛可以听到山中果子落下的声音,灯下草虫的鸣叫声,越发显得环境幽静。人生的得失,也没有什么好计较的了。
        禅宗思想陶冶了王维的精神生活,也对他的艺术思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王维诗作澄澈精致、空灵幽寂的艺术特色正是他修禅的结果。王维的这些含有禅意的诗歌,他们的得之于大自然的启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生活的真实感受,既描绘了禅家所追求的空寂的境界,也概括了人们普遍的生活体验。王维的诗歌中,禅意丰富,意境深远,读之令人感悟深刻。

参考文献:
1、(唐)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胡遂.佛教与晚唐诗[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3、陶林.王维的禅宗审美观及其山水诗的空灵风格[J]浙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3)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