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娃娃抓起”基于家乡文化的家国情怀主题启蒙教育——大班社会活动《我的家乡“名字多”》点评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期   作者:执教教师:周凡 评课教师:熊万利
[导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里,社会领域的“内容与要求”里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执教教师:周凡  评课教师:熊万利
        重庆高新区曾家龙荫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里,社会领域的“内容与要求”里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本节课的主题是“我的家乡”。我们的家乡是重庆。重庆的历史文化、地理特征、美食、美景、人文、发展变化……可展现的内容与范围太多太广。最后,确定课题为:我的家乡“名字多”。抓住重庆的四个别称:“山城”、“雾都”、“桥都”、“温泉之都”,来强调重庆的“名字多”!以别称为导线,引导幼儿畅游重庆,领略重庆之美,并感受重庆“山多”、“有雾的天气多”、“桥多”、“温泉多”这几个特点。引导幼儿要从认识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的家乡开始,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自己是重庆人而感到自豪。最终升华为“家国情怀” 启蒙教育。
        在本堂课之前,进行了一个课前的艺术体验活动,幼儿在教师的引领下,参与制作了山的模型的制作过程,为课堂中的建构体验,制作材料。然后,本堂课的活动设计与开展,采用了环境创设、观察图片、互动谈话分享、建构体验等多种活动形式,把重庆的别称和重庆的地理特征、风景巧妙结合,潜移默化的让幼儿感知到了家乡重庆的特点,从而激发幼儿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上课的教室的墙面,展现的是重庆的风景背景图,教师创设了一个符合课堂主题的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能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能使幼儿感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在本课堂中,教师成为了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做到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的探索与表达。并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锐的觉察他们的需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教师是随时关注幼儿的需要,去引导幼儿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氛围融洽。幼儿也乐于参与、合作、分享。
        邓小平同志告诉我们:“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课堂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幼儿用:“我的家乡重庆,因为……多,所以叫……”的句式,让幼儿使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家乡重庆的特点,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教师还引导幼儿许下:未来会成为家乡重庆的“建造者”的美好“愿景”,在幼儿的心里埋下一颗“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未来要把家乡建设得更美丽!”的希望的种子。并让幼儿在课堂中进行“建设家乡重庆”的建构活动的体验。这是整个课堂的点睛之笔! 完全符合邓小平同志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期待!
        总体来说,本堂课的教育活动的设计及开展,既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还融合了社会、语言、科学、艺术四个领域的内容,做到了各领域的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采用了情景教学、观察指导、活动操作等教学方法,同时注重了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于教育于生活和游戏之中。这个过程,幼儿的良好社会性品质得到形成,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幼儿的艺术、建构活动的体验得到丰富,幼儿的家国情怀得到启蒙!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