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唐山 063000
摘 要:当前大学生创新教育已经被信息化技术和方法全覆盖,然而,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信息化创新教育路径尚不清晰。文章从强化通识教育、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专业技能培养、自我发展内省等问题的课程教育实现基础、调整方案和教学改革方式等方面入手,为信息化视域下大学生创新教育方案的构建和实现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路径。
关键词:信息化 创新教育 路径
信息化大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时代背景和特征,如何在信息化条件下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应该说,国外教育实践当中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信息化手段运用是以日常化的方式普遍存在的,可以从中借鉴许多具体的理念和方法;国内高校从不同角度剖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以学生创新能提升为目标的信息化方法和对策做了积极地探索。但是,总体上还有欠缺:一方面已有研究大多是宏观层面理论演绎式的分析,缺乏实证性考察;另一方面研究提出的对策缺乏系统性,跨越社会学、教育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整体性方案较少。因此,我们尝试提出能够进一步融合现有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既成理论,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计算机科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相互交叉融合的全新理论模式和实践路径,用以解释和指导当下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实践,提升学生创造和创新能力。
一、开展信息化条件下有效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要求学生具备开放的思想观念,完整且动态的知识结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成熟的心理素质,这些要求恰恰体现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认为,应当重点分析通过互联网等工具强化通识教育的实践方式和长效机制。借助大学生普遍使用的微信、微博、抖音等工具平台,系统性地将通识教育的影响纳入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具体实施通识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当代大学生使用上述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学习的基本特点,即对学生“熟人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及其特征的掌握。经过调查,当前大学生使用网络和信息化工具,都是和熟悉的朋友互致问候或彼此交流感兴趣的信息;而各种“熟人网络”大多是建立在同学关系基础上的虚拟熟人群体交流平台,包含各种不同地域,各个不同时期的同学群体。将大学生“熟人网络”对创新性教育的各相关要素的引导模式和机制进行系统的梳理,我们发现,学生在“熟人网络”中获得了大量的通识性知识和价值观念认同,换句话说,在“熟人网络”平台进行通识教育引导也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通过对自身的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全面分析,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职业及其发展的方式方法,并且包含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措施和教育计划,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最终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积极向上的职业理想是培养职业热爱的先决条件,持久强劲的职业热爱是创新能力的不竭动力,所以,规范好大学生在信息爆炸时代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在信息化大发展的当下,大学生获得职业生涯规划的信息大部分来自互联网,对于职业的了解、职业人群的主观认识、职业社会地位预判、职业收入认知等等构成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信息往往通过信息化手段获知并实现动态更新。在此基础上,主动借助信息化平台和手段引导大学生展开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信息化实现规划的弹性化,切实将创新的主动性从规划角度嵌入学生的思维方式就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创新拓展学生专业能力
专业技术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走向社会后就业和创业的基础能力。在通识性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其参与社会实践的切入点,如何凭借信息化条件增强学生专业能力的自我提升,并进一步使专业能力转化为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纯正的专业思维的基础上,更需要创新性的引领,只有通过围绕学科领域重点问题的不断创新,才能够为创新教育实施开辟路径,那么,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正是强化专业创新与系统创新的必经之路。信息化方式能够为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问题、解决方法、成果校验提供全面的创新参考和通路。
四、通过有效的信息化手段唤起学生的自我发展内省
自我发展的内省过程包涵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建构、自我超越等内容。应该说,各个环节都是创新教育发挥功能的有效步骤,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才能够达到广泛获取信息,全面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自我认知、评价是内省的基础和前提;自我调节包括情感、思想和行为方面的调整,最终统一于整个学生自我心理和行为调节的全过程;自我建构是主体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理想自我”的形象,并向“理想自我”转变的过程;自我超越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终极追求以及自我内省的终极实现。自我发展的整个内省过程都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的,信息化成为了平行进入内省各个环节的要素,自我认知的参照和价值标准的确立得益于信息化的供给;自我调节的依据和过程实现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信息化手段的协助;自我建构和自我实现的完成有赖于信息化方式提供道路,并且,实现信息化要素对各个环节的良性影响也成为了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班兰美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03)
2、马永斌,柏喆.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06)
基金项目:华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信息化视域下大学生创新教育方案构建和实践”(QZ16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