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境,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机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第6期   作者:邹君丽 胡淑凤
[导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邹君丽  胡淑凤
        山东省荣成市石岛实验小学


        【内容提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那么,创设一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就成为我们每个教师永恒的追求。本文论述了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猜谜语”、“布陷阱”、“设悬念”、“造幽默”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的“巧设”,可以将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形象,让数学课堂焕发新的生机。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将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形象,从而促进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谜语式情境——寓教于乐
        谜语具有活动性、娱乐性、趣味性与悬念性强的特点,能调动学生共同参与,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想象,更能增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强度越大,好胜心越强,学习兴趣越浓,学生就越感到学而不厌。
        例如《年、月、日》的教学,课前教师和学生一起做“猜谜语”的游戏:“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马蹄哒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学生很快就能猜中谜底是“时钟”,教师趁机鼓励:“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更难的谜语想考考你们,你们可要认真思考呀!”

        学生猜出“日历”时,教师趁机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年、月、日”。一则小小的谜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地学,愉快地学,寓教于乐。
二、陷阱式情境——迷途知返
        现在学生已经习惯于解答结构良好、条件明确、答案唯一的题目,陷阱式情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时产生的。陷阱式情境就是教师在题目的设计中故意缺少必要条件,布下陷阱。先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再出示学生解答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供其选择,以引起学生的争议,展开深入的探究。陷阱式情境多用于练习。
三、故事式情境——触类旁通
         小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尤其成语故事简单易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故事引进数学课堂,从而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例如在教学《估一估》中,教师先播放成语故事《管中窥豹》的视频,然后提问“谁能说说《管中窥豹》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管中窥豹》原来的意思是只从故宫竹管中的小孔来看豹身上的一块斑纹,便可由此想象出豹全身的模样,后来常与“可见一斑”连用。现在用来比喻通过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出全貌。这种“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方法,实际上就是估计猜测(板书:估一估)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教师利用故事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解决了知识的难点,学生在听故事、看故事、论故事中学会了触类旁通。
四、体验式情境——因势利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平台,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例如《百分数的意义》教学时,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泡A、B两杯凉糖水,A杯为120克凉水中加入40克糖,B杯为60克凉水中加入30克糖。问:“哪一杯凉水会变得更甜些?为什么?”然后请学生尝一尝,引发质疑,教师因势利导,引入新课。
五、悬念式情境——推波助澜
        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设置悬念。
        例如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教师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国王让金匠做了一顶新的纯金王冠。但他怀疑金匠在金冠中掺假了。可是,做好的王冠无论从重量上、外形上都看不出问题。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日思夜想。终于在一次洗澡中发现了其中的奥秘,通过实验,他断定金冠中掺了银了,并且计算出银子的重量。当他宣布他的发现时,金匠目瞪口呆。故事讲完了,当学生们还沉浸在故事之中时,教师问:“谁能说出阿基米德是如何测出皇冠是否是纯金的呢?” 这一悬念的设置,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面面相觑,一时却难以回答,教师“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知识就能帮助大家解答这个难题!”这样的引入,正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自然地进入学习之中。
六、幽默式情境——水到渠成
        在课堂教学中,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举例都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如果老师能对枯燥的内容进行艺术加工,将抽象的概念用生动的实例进行比较说明,这样学生就会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例如,黄爱华老师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就是以接受招待为话题,通过谈话进行新课导入的。实录如下:
        师:昨晚来到了丹阳,丹阳的主持人?十分好客,在晚餐中上了不少特色菜,还上了——
        生:酒。
        师:猜猜看,都上了些什么酒?
        生1:我们丹阳的黄酒全国闻名,是喝黄酒吧?
        生2:客人远道而来,应该上点白酒以示热情。
        生3:白酒太凶了,对身体不好,不如上点饮料什么的……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白酒太凶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我爸爸喜欢喝白酒,我看见白酒瓶的标签上写着的。
        师:噢,白酒瓶的标签上写着“凶”字。(学生们会意地笑了)
        生3(脸涨红了):不是的,不是的,标签上写着酒精度……(说不清,用手比划)
        教师相机出示标签上的酒精度。
        可以说,黄老师如此幽默的导入,巧妙轻松,水到渠成。
七、游戏式情境——乐在其中
        游戏是儿童喜爱的一种活动,它与教学内容巧妙的结合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教学《可能性》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喜欢抽奖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玩抽奖游戏。在玩游戏之前,请同学们看好要求。

        下面请8位同学到前面摸奖。同学们依次摸完奖后,教师总结:“摸到‘3号’的同学请举手,谢谢你们的参与。”学生统计,共5名同学。“摸到‘2号’的同学请举手,恭喜你们获得了铅笔一支。”学生统计,共2名同学。“摸到‘1号’的同学请举手,恭喜你获得了钢笔一支。” 学生再做统计,共1名同学。
        这样,学生在这样的游戏式情境中,学习了可能性的知识,培养了学习兴趣,真是乐在其中。
        总之,创设恰到好处的教学情境,不仅能起到激发兴趣、诱发思考、激励探究的作用,而且,可以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具体的学习情境中,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