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班主任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第6期   作者:李夏晨
[导读] 开展德育工作是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夏晨
        丰台第一小学   100071
        摘要:开展德育工作是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班主任的德育效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小学生的德育成长。基于此,本文对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小学班主任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策略

1 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德育“让位”现象普遍存在有些班主任一味地要求学生熟练
        背诵《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却不追踪他们是否落实到生活实践中,也没有向学生说明规范日常行为的意义是什么。有些学校的德育课教师都是由班主任兼任的,在学校追求升学率的背景下,班主任盲目地追求学生取得更高的学科分数,忽略了对德育教学的重视。由于德育并不在考试科目当中,班主任常常会挪用德育课时,让其他任课教师上课,长此以往学生对德育课也不会重视,更加不会重视自己的德育发展。这种普遍存在的“让位”现象导致德育被忽视,影响了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和发展。
1.2 班主任的德育观念较为陈旧
班主任对德育本身的认识存在许多陈旧的观念,其中最为        典型的就是“重智轻德”,虽然班主任在表面上非常重视德育工作,但在实际的教学和班级管理中依然存在“智育优先”的现象,班主任过分强调智育,一味地向学生传授陈述性的学科知识,却忽视了德育教学,把学生置于升学压力和过重课业负担下,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虽然国家一直倡导减负与素质教育,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成绩依然是决定学生“地位”的最重要因素,甚至与教师的考量挂钩,教师也会不由自主的“重智轻德”。除此之外,班主任还认为德育应该培养“好孩子”,而对于“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听话、有秩序、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一系列的作业和活动等,忽略了学生主观意识的自由发展。这种德育观念是刻板化和统一化的,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一致,这种德育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创新意识,更不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2 小学班主任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策略
2.1 以师德带动学生
从班主任自身的素质上来说,要想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        还要从自身的师德出发,以自身师德带动学生的素质。因此,班主任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先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好示范。这样才能以班主任的师德带动学生,让学生在看到班主任自身的美好道德品质时,能够积极地去向班主任学习,促使学生模仿班主任的言行,从而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品德。班主任必须认清这个问题,然后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感化学生、带动学生、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发展自己的德育素养。
作为班主任,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当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规范,也要采用令学生感觉比较舒适的语气来进行表达。

这样在与学生长时间的交流中,便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性格温和、做事细心严谨,从而使得班主任教导过的学生性格逐渐变得温和,待人接物也变得很有礼貌,学生之间的相处更加融洽。除此之外,作为班主任,在平时的教学管理        中,也非常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当发现班里有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有难处的时候,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例如,一个学生的家庭条件比较贫困,班主任便通过捐款的方式为学生筹集了一笔资金,帮助学生解决家庭中的问题,其他学生在了解到这个学生的情况之后,也纷纷尽自己的力量帮助这个学生,有的学生帮助该学生补习功课,有的学生将自己的零花钱贡献出来,有的学生拿自己珍藏的书来给该学生看。从这样的过程中便可以看出,班主任自身的师德能够充分带动        学生向优秀的师德学习,从而使学生在无形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德育素质。
2.2 学校需要给予班主任工作坚实的保障
首先是在待遇上,学校要在待遇上将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有所区分,制定班主任专项津贴,专款专用,切实提高他们的待遇,调动和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其次是要给予班主任工作一定工作量和课时量的保障,班主任工作烦琐,不仅要在上班时间进行工作,上班时间之外还需要经常通过社交软件跟家长进行互动,并监管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学校需要把这些工作量进行折算,在待遇上有所体现。同时为了让班主任能够专心胜任此项工作,不宜再给其安排其他行政工作任务,从而使其工作更有针对性。
2.3 以家长辅助学生
光有班主任的教育还是不够的,班主任还应该发动家长。        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时,还要联合学生家长进行辅助,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均能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全方位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培养。因此,班主任在德育教学中,应当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班主任可以将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要求告知家长,让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对学生进行监督,当发现学生有不良情况时及时提醒,使学生能够及时改正自己在道德品质上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班主任在小学教学管理中,同样需要学生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监督学生的语言和行为。当发现学生说脏话的时候,家长要让学生立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当学生        遇到熟悉的亲友、教师、同学的时候,家长要观察学生是否有主动打招呼,让学生能够主动与亲友、教师、同学进行沟通,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当学生在家里看到父母或长辈在忙碌的时候,观察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帮父母或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若学生没有这一意识,家长则提醒学生要帮助父母或长辈去做些事情;当家里来客人的时候,观察学生是否能够运用礼貌用语,能够热情大方的待客,当学生没有这一意识的时候家长要及时提醒。当发现学生有道德品质上的问题时,班主任要给予家长建议,从而使家长能够更好地辅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 结束语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班主任的指导。当然,小学生的德育成长也离不开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效能辐射,班主任在提高小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还应发挥家庭、社会、学校等相关元素的共同作用,从而在大家庭环境下保证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曼,高肖.浅谈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工作中实施激励策略的有效途径[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6):141-142.
[2]赵慧莲.走进心灵,打开心结——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艺术[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6):145-1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