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及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郑家伟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7期   作者:郑家伟 钱明利
[导读] 摘要:水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与人类的生活具有密切联系,人类农业、工业生产也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持。
        浙江博业建设有限公司  浙江省嘉兴市  314300
        摘要:水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与人类的生活具有密切联系,人类农业、工业生产也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持。水资源受到破坏和污染,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导致人类正常生活陷于困境,积极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水环境保护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水生态环境整体质量,明确水资源污染的主要问题。在水生态环境保护时,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与不足,导致保护工作无法有效落实,需要积极探究水环境保护措施技术现状,加强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明确具体解决策略,采取正确方式方法,保证水生态环境治理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词: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我国水环境质量管理现状
        1.1水环境质量监测起步晚,系统不完善
        水环境质量监测有助于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水质的发展,为水环境质量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由于我国水环境监测起步较晚,目前发达国家监测技术与监测体系仍存在较大差距,监测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普遍较差,监测过程中出现各种违规行为,因此,监测数据可靠性不足,监测范围和技术不明确,法规不完善。同时,我国水管理部门也很多。这些部门在监测点的布置上没有统一的规范,也不能科学地安排监测点,导致多个监测点重复监测范围和作用,造成严重浪费。
        1.2主要污染物的变化
        随着国家将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纳入水环境质量约束指标,常规监测有机污染物浓度逐年下降。近十年来,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5D生化需氧量等主要污染指标分别下降48.1%、61.1%和50.2%。但其他指标呈现恶化趋势。2016年,总磷已成为我国地表水超标的主要因素。这一趋势在我国主要流域,特别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都有发现。此外,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指标也呈现上升趋势。
        1.3地表地下水状况不容乐观
        地表水和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环境质量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已成为第一个受到严重污染的地区。由于地下水与地表水关系密切,地表水在汛期补充地下水,地表水在旱季补充地表水。如果其中一个被污染,交叉污染是无法避免的。部分城市河流、城乡交汇处、地表河流、沟渠污染严重,群众不赞成治理效果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作为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饮用水源地,地下水的硬度、重金属、硫酸盐、氯化物等指标严重超标。此外,地下水污染滞后,污染问题经过几年后可能会凸显,值得特别关注。目前,正在建设的长江水环境保护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是水体恢复。
        2水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2.1优化水资源配置
        首先,水资源环境治理要加强对水资源环境保护,确保对水资源的相关数据参数进行严格管控,保证水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运用GIS技术可以对水资源的实际分布情况进行仔细分析,明确水资源具体保护区,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对水生态环境造成的干扰。
        其次,可以法律法规等行政手段,保证水资源管理效果大幅度增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了提升水生态环境保护效果,要积极提高水资源循环再用率,需要加大包括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污水治理的力度,对废水进行全方位处理,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污水达标之后还需要进行检验,保证污水不含有有害物质才能够排放。地下水开采需要严格控制开采量,对整个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重要参考。在新时期需要对水资源进行适当的开采与利用,加强水资源保护,减少浪费的问题,对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扩大宣传教育力度,确保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整体效率。在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应该以水资源保护作为重点,从而有效减少对河流水地下水的消耗,加强保护力度,避免水资源恶性循环,使水资源得到有效恢复,各地的水利部门要高度重视水环境的质量监测与分析,保证水环境动态化管理,同时还要对水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及时的把握,如果发现水质恶化的情况,需要从源头上寻找污水来源。

加强对水污染的治理工作,对于随意排放污水的企业必须要严厉打击,依法处置,同时要提高水污染防治的整体效率,制定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对水资源进行有效防控,加强对工业废水废气排放的监控,此外要积极监督企业引进先进的污水净化处理设备,保证污水处理效率全面增强。从而有效减少对湖泊河流造成的压力,高自身的社会意识,自觉履行企业环保责任,提高水环境,自净功能和修复功能。
        2.2修复生态系统,提升水环境自净能力
        从水生态的角度来看,一个水环境中容纳的生物群落越多,生物多样性约丰富,对水环境容量,河流径流条件,水体自净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首先,河道管理和建设中要注重河流生态流量的保障,尤其是水电站建设过程中,要考虑河流生态流量的确定,协调区域内发电、航运、灌溉供水之间的关系,保证河流水生态正常运行,对于已经存在生态流量不足的河流,应当进行适当调整,逐步实行退田还湖、退耕还林等政策,保证水环境生态建设良性发展。其次,河道、湖泊治理过程中应该合理规划,注意水环境质量改善时生物多样性建设,充分利用环境容量进行设计,逐步增加水中鱼类、植物以及微生物的种类,保证水环境循环系统的自净能力可以短期实现环境污染改善,保证生态保护区生态功能的稳定性。
        2.3科学治理污水
        根据当前水生态环境的实际特点进行分析,加大对污水处理的治理力度,合理解决水资源污染的问题,提高污水过滤的整体效果。在农业灌溉的过程中,采用滴灌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蒸发,降低水资源的消耗,保证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增强,还应该对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进行合理控制,避免造成地下水。受到污染积极与农业部门开展合作,确保人民群众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还要积极协调生产,排放的关系,避免因为生产活动而导致水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提高污水治理的整体效果。在传统水环境检测中,大部分指标因素以硫酸盐为主,采取传统测定方法准确度比较高,但是操作时间长无法及时有效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估。
        2.4促进产业改革,减少污染物排放
        水环境质量改善要从源头抓起,减少并逐步消除污染物排放。我国环境统计数据显示,污染物排放重点行业存在集中性的特点,多数污染物排放集中在几个重点省份。促进产业改革,进行结构调整刻不容缓,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指引逐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要严格规定环境准入政策,开展基于区域、流域生态损害水平环境标准的研究,加强排放标准与质量标准的衔接,逐步提高排放许可,对于重点污染源和高风险产业逐步制定淘汰环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提质增效,逐步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鼓励企业实现清洁生产。要将工农业生产过程中排污许可作为水环境质量管理一项主要手段,对固定排污点要进行严格管理,实现环境质量改善、污染物排放控制、污染源监测、环境风险预防等管理要求的明确管理,通过排污许可证实现逐一落实,实现“一企一证”,不断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水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
        结论
        在水环境保护进入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阶段后,我们更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水环境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管理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在水环境质量管理时形成以水保部门中为主体,各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的有机整体。在制定水环境管理措施过程中应当因地制宜、灵活决策,以政策法规为指引,根据当地水环境现状制定相关政策,不断促进水环境治理的法治化、协同化、信息化,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民参与的水环境管理机制,推动水环境管理措施落地施行,实现水环境质量的全民改善。
        参考文献:
        [1]汪明,徐文成,朱兰侠.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及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0,49(07):14-15.
        [2]何苏,王卓,杨光.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及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12):108-109.
        [3]贾钰蓉.关于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探讨[J].农村实用技术,2020(02):183-184.
        [4]祝琦彦,吕诗彦,牟春宇.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及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9,31(06):190+1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