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 渭南临渭 714000
摘要:节水技术是从水源引水到形成作物产量的每一个环节,尽量减少水的无益损耗,不减少作物正常的需水量,不使作物减产。本文通过畦灌技术推广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客观分析,介绍畦灌特点、规格、布设、灌水等技术要素优化组合,有效地改善其在应用推广中灌溉水效率低下的矛盾。
关键词:畦灌;技术要素;优化组合;推广应用
1、畦灌技术的特点。畦灌是用临时修筑的田埂将灌溉土地分隔成一系列小畦,每畦作为一个独立的用水区,灌水时将水从渠网引入畦田内,在畦田上形成很薄的水层,沿畦长方向流动,在流动过程中主要借重力作用逐渐湿润土壤。畦灌适用于灌溉行窄距密植作物,是广泛采用的灌水技术。交口灌区黄土覆盖层较厚,地势较平坦,蓄水保墒能力强,适种性广泛,为推行畦灌技术提供了天然的地形条件。
2、畦田的规格。畦田的规格的大小对灌水质量的好坏、灌水效率的高低、土地平整工作量的多少以及田间渠网的布置形式和密度与畦埂占地面积等影响很大。在确定畦子规格时,既要从适合灌溉出发,又要做到方便耕作管理,有利于生产。实施畦灌,必须合理确定畦长、畦宽和畦埂断面,才能实现节水目标。
2.1畦子的宽度。畦子宽度要兼顾耕作与灌水两方面的要求,以提高灌水质量为目的,主要应依据作物行距、耕作机具宽度及地形而定,畦宽以农业机具宽度的整倍数来确定,一般畦宽以2-4米,最宽不宜大于4米,每亩约5-10个畦田,在灌区下游流量小的区域,为了迅速在畦田面上形成薄水层,一般畦宽多为0.8-1.2米,为了灌水均匀,要求畦田田面无横向坡度,以免水流集中,冲刷畦田田面土壤。
2.2畦子的长度。畦长应根据畦田纵坡、土壤质地及土壤透水性、土地平整情况和农业技术条件等合理确定,地面坡度较大,土壤透水性较弱,畦田可适当加长,入畦流量适当减小;如地面坡度较小,土壤透水性较强,则要适当缩短畦长,加大入畦流量,才能使灌水均匀,并防止深层渗漏;畦子过长,放水流量大,往往会使畦首、畦尾灌水很难一致,畦内土壤湿润不均匀,灌水定额大,浪费水量,同时容易出现畦上冲刷,土肥流失,又易引起土壤恶化,灌水技术较难掌握,实行小畦灌溉,关键在于畦子要改短,交口灌区畦长一般为70—90米为宜,最长不超过100米,畦内坡降为1/400-1/800,以保证灌水均匀,能实现定额灌水。
2.3畦埂。畦埂断面通常为梯形或三角形,高0.25-0.3米,底宽为0.3-0.4米,地面不平整及多泥沙水源灌区可能还要大些。畦埂是临时性,应与整地、播种相结合,最好条用筑埂器修筑,对于密植作物,畦埂也可以进行播种,为了防止跑水,还应修筑固定地边埂和路边畦埂,高0.3米,底宽这0.4米-0.5米,顶宽0.2米-0.3米。
3、畦田的布设。畦子的布设合理与否,影响着灌水质量和农业增产,其布设一般结合耕作方向,以南北向布置为好,在南北向地面平缓的情况下,一般畦子顺地面坡度而设,即与地面等高线垂直,在土地平整较差的地区,若南北向地面坡度较大,畦子应与地面等高线斜交或与地面等高线方向基本一致。同时畦子的大小,主要是根据土质、田面坡降及水源条件等合理确定,砂性土壤及地面坡降大的田块,畦子要小;水流量大,则畦子可适当放宽,粘性土,地面比较平坦,坡降一致的田块,畦子可大些。
根据输水垄沟或毛渠向畦田的供水方式,可分为单向灌水和双向灌水,对于坡面坡度降度大的畦田,可由输水垄沟或毛渠只向一侧畦田供水,对于地面坡度较小、平整较好的畦田,可由输水垄沟或毛渠可向两侧畦田供水,对地形复杂应结合情况,采用梯田小畦或在畦田内加筑各种形式形式的土档地埂,以分散水流,减缓畦内水流流速,防止冲刷畦田田面,促使土壤湿润均匀,提高灌水均匀度。
4、畦灌的灌水技术。
4.1合理确定单宽流量。单宽流量即每米畦宽引用的流量,在相同地质、畦长及地面坡降情况下,单宽流量愈小,水在畦内的流速愈慢,因而渗入土壤的水量愈多,灌水定额愈大;单宽流量愈大,定额愈小,但当单宽流量大到一定程度时,水体自重在水流中起到主导作用,定额亦大,因此为了达到计划的灌水定额,在不同条件下应选用不同的单宽流量。一般在地面坡度降大时,单宽流量宜小,地面坡降小时,单宽流量宜大,如果在相同地面破降下,畦子长,单宽流量宜大,畦子短宜小,砂性土渗透快,粘重土或壤土地渗透慢,单宽流量宜小;地面不平整的,单宽流量宜大,地面平整的宜小。
4.2控制畦口放水时间和入畦总流量。为保证灌水均匀,就应使畦田上的薄层水流在畦田各点处的滞留时间相等需要正确控制控制畦口的放水时间和入畦总流量。在实施畦灌时,采用在畦首控制供水时间,及时封口改水的方法采用以畦田薄水层水流长度与畦长的比值做为畦首供水时间的依据。改水成数(六成、八成、九成)应根据灌水定额、土壤性质、地面坡度、畦长和单宽流量等条件确定。例如:“八成”改水即水流到达畦长80%时封口改水。改水成数对灌水定额影响很大,它与畦长、田面坡降及单宽流量等因素有关,正确掌握改水成数,可以防止畦尾积水和漏灌,提高灌水均匀度,节约水量。其原则是: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畦长改水成数宜小,畦短宜短;地面坡度小的,改水成数可大些,坡度大的可小些;土质砂性重,改水成数可大,土质粘性重,改水成数可小些;单宽流量小的,改水成数可大,单宽流量大的可小,根据测定:当水流能推进到畦尾,且水层厚度为6-8cm,其改水成数较为适宜,在一般情况下,当地面坡降为1/400-1/800时,以8-9成改水为宜;坡降小于1/800时,采用9成改水;坡降大于1/400时,采用7-8成改水,具体到某一地块,要视土质、地面坡降及畦长等情况灵活掌握,达到畦内受水均匀。
4.3推行畦灌灌水技术方案。灌区推行畦灌灌水技术方案以来,灌水前应组织好浇地队伍,并落实职责,队伍人数多少,由担负的灌溉面积、分配流量的大小确定,接到用水通知后,浇地队伍即组织一定人力检查并整修田间渠道和畦埂,准备好灌水工具,遇到施肥时,要通知用户提前施肥,根据分配流量大洲等因素,合理确定轮灌组和用水次序;其次以斗为单位,收集编制灌水技术方案所需的作物面积、土质、坡面坡度、畦田规格、地下水埋深以及渠道输水能力等资料;根据以上资料,结合行政区划和渠系布置,合理地划分灌水区,一般一条斗渠可划分3-4个灌溉区域,分区确定实现计划定额的改水成数和单宽流量等灌水技术要素,绘制辖区灌水定额与单宽流量等关系曲线,以利于灌水技术方案实施,促进计划用水,节约水量,提高灌溉效率。
5、畦灌技术实施后的效果。与大水漫灌相比,在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同时,水量损失小,减少地表板结和肥料的流失。经过对灌区不同区域畦田实测:畦长小于100m,灌水定额平均为100立方米/亩,而150-300m的长畦,灌水定额平均为130立方米/亩³短畦较长畦节水23%,每亩平均节约水费6.6元,且大水漫灌易在水重力大,肥料损失严重,而畦灌水重力小,畦田内受水均匀,减少深层渗漏和对土壤结构破坏,同时避免肥料流失,有利于改善土壤和提高产量,从而达到增产增收,基本实现定额灌水,推动灌溉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