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泰州分行 江苏泰州 2253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金融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地方金融市场迅速成长,地方金融风险成为危害经济建设和社会、政治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地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研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地方金融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性。
关键词:地方金融企业;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引言
在我国经济实力逐渐壮大,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今天,企业需要面临的未知的金融风险也有很多,这严重威胁着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有序实现,所以企业必须要做好经济新常态下金融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工作,有助于企业更好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进程,增强企业在经济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1地方金融企业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金融行业涵盖的领域极为广泛,并且和人们的利益密不可分。只有在保证金融活动的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够更好地促使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地方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想要保证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就要加强地方金融企业的风险防范,因此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地方金融工作摆上突出的位置,维护金融部门的合法权益,千方百计为地方金融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加强地方金融企业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2.1强化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建设
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建设科学、规范的风险预警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并将风险预警机制融合到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金融活动中,有助于提高金融风险控制和防范效果。部分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是没有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而进行的,所以企业仍然会有很大可能面临金融风险,所以这部分企业就需要尽快改进风险预警机制,让其和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相匹配,例如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企业需要对成本、经济效益等进行详细预算,也要对投资活动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进行预测,如果发现金融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就应该及时做好应对工作,将金融风险控制在更小范围内。此外,在企业充分建立起风险预警机制后,后续监督与完善也是必备的,企业需要实时获取金融市场发展信心,然后在大量的金融信息中找到和企业发展现状有关的信息数据,这样在开展金融活动时就可以将责任进行细分,使得每位员工的负责工作更明确、具体,这样对金融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有着积极意义。
2.2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某行以长远眼光和全局视角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研判,及时发现苗头性、趋势性问题,果断处置。健全多维度金融风险监测体系,提高风险防控准度。率先探索建立资管产品季度监测机制,强化交叉性金融风险宏观审慎管理;绘制省市县三级金融风险图谱,实现“挂图作战”。用好用足用优综合执法检查手段,挖掘监管深度。创新探索开展“综合执法检查+”工作,在“统一方案、统一培训、统一进点、统一检查”的大框架下,首次组织省市县三级联动检查,有效发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省内分支机构业务存在的重大漏洞和系统性问题,让监管真正“长牙齿”。将综合执法检查与投保机构核查、信息安全核查、利率政策执行情况核查和信贷资产质量评估联动,强化宏观审慎管理,有效促进金融机构落实防范风险的主体责任,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用活政策指挥棒,增强金融体系厚度。对前期迷信贷款“垒大户”,过于依赖同业融资,如今面临较大经营压力的部分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加强政策引导,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保持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定力,进一步优化大中小型金融机构布局,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差别化的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2.3健全金融系统风险管理,防微杜渐消除不良隐患
着力防控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系统内风险。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把加强信贷资产质量管控、遏制不良贷款上升作为当前维护金融稳定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健全完善信贷风险识别和监测预警机制,从源头上把控和防范各类信贷风险发生。有序处置债券违规风险,做好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债券违约风险摸底排查,强化我市上市公司、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期货投资咨询及中介机构监管,指导企业合规经营。防范保险资金违规投资风险,重点防范保险资金非理性并购、炒作股票、通过金融产品嵌套违规开展不动产投资、短线长投等激进投资风险。
2.4要实现地方金融风险防控手段的现代化
首先,搭建风险管理的技术架构,应充分使用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管理技术手段,形成高效率的精准监管工作,确保风险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准确性和针对性。尤其是针对监管难度较大的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监管,需采用高效的信息化手段进行精准分析与有效控制。其次,大力推进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工作,搭建行业数据统计、上报、分析制度体系,提高对数据分析结果的使用效率和应用范围,不断提升地方性金融风险监管的灵敏性和广泛性,进而增强处置各类地方金融风险的主动性与有效性。最后,还应充分重视对金融风险防控工作激励机制的完善。以优化金融行业发展环境,形成良好地方性金融生态为核心,加大政策奖励力度,给予风险防控工作业绩良好的企业以优先发展的政策激励,激发行业主体自主防控风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5严格控制好货币信用总量
目前从具体政策来看,至少应进行如下调整:一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因其过于庞大和反应迟钝、呆滞,已不适合作为灵敏的宏观调控指标;即使延用,也需要校正其指标参照值,过去若干年13%的增长率水平已然过高,不适宜作为政策依据。同时,还要选择狭义货币M1、信贷投放、社会融资总额、房地产市场等多项指标加以配合。二是适当收缩MLF、PSL、逆回购等货币工具的使用规模,配之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加以“切换”,努力回归正常状态。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与使用那些新兴政策性工具所释放的信贷资金,从表面看并无二致,实质上却大不相同。由调低存准率释放的信贷资金来自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各项基础存款,主要是市场资金,自然应回归商业银行并以投向市场为主;而大量采用新兴政策性工具,则主要是通过金融市场进行操作,这些资金多“悬浮”于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流传、融通,更多进入政策性、信托和证券类等金融机构,主要投向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市场等,难以真正进入实体企业。所以,在严控货币信用总规模的前提下,应采取“对冲”手段合理调整政策结构,尽可能使存款准备金率回归“正常”。只有这样,才能适度压缩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等近几年过于膨胀的总规模,从而形成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的有序缩减,并促使信贷资金回流商业银行等机构以回归服务实体经济之本源。
2.6提升地方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水平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针对风险的产生,要建立风险的预警处置机制,制定详实的风险应急处置方案。建立监管信息共享体制,金融机构深入调查研究资金需求,优化信贷结构,加快信贷产品创新,促进金融行业的退出制度有序运行,督促金融机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员工的激励机制,对员工进行风险培训,将风险防范深化到员工的内心,在工作中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和控制。
结语
综上所述,为促进地方金融经济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增强企业发展信心,重建银企间相互信任新局面,要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加强行业自律,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加强政府引导,健全工作机制,提升地方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水平,促进地方金融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潘锡泉,周峰.我国当前金融风险的表现、成因及治理对策[J].浙江金融,2019.
[2]孙佩喜.浅谈地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中外企业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