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 渭南临渭 714000
摘要:冬小麦生长处于干旱少雨的季节,适时适量灌水,对于小麦高产、稳产有着决定性的作业,所以灌溉对于小麦的生长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冬小麦;生育期;墒情;气温;苗情;灌溉
在众多旱作物中,冬小麦生长恰处在干旱少雨的季节,因而对灌溉的要求最为迫切。生产实践表明:在灌溉得以保证的条件下,小麦是高产、稳产作物。所以,灌溉对小麦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北方麦区的灌溉基本上是补充性的,由于有降雨的干扰,灌水效果有时会受到一定影响。因而科学的灌溉管理应根据天气、土壤墒情与苗情进行灌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适时、适量灌水,满足节水增产的要求。但在西北地区,冬小麦生长期降水很少,全生育期降雨量不足100毫米,甚至更少。小麦生长期有固定的灌溉制度,根据各生育期适时、适量地分配水量进行灌溉,因受降雨干扰较小,所以灌溉效果十分显著。
(一)播前灌溉与冬前壮苗
“麦收八、十、三场雨”,这是流行在北方麦区的农谚。八月(农历)是当地小麦播种时节。这个时间降雨对小麦及时播种与出苗具有v十分重要意义。而此时往往干旱少雨、墒情不足,一般情况下要灌溉造墒以保证播种与出苗,为冬前壮苗打下基础。
播前灌溉时间应在播种前10~15天左右,播前灌溉可分为三种形式:即茬水、踏墒水(与蒙头水)。
茬水,是在前茬(玉米)收获后先不犁地,撒施粗肥后直接灌水。利用原来的畦埂或垄沟灌水。灌水量较少,多在50m3/亩左右。待稍干后及时镟耕,播种。这种方式多在玉米收获期推迟,犁地不能及时进行,就先灌水。否则,先耕地后再灌水往往由于灌水量过大影响按时整地与播种而推迟播期。
踏墒水,一般是玉米收获比较早,施用底肥后犁地,每隔1米左右冲一条沟,沟深30厘米左右即可。沿沟灌水,灌水量较大,可达70 m3/亩左右。灌水后伺机及时整平、播种。据调查,灌踏墒水的田块,土壤踏实,出苗整齐,有利于形成冬前壮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宜采用这种灌水方式。
80年代,在河北省较大面积推行播前蓄水灌溉措施。尤其是冬小麦播前蓄水灌溉与还田的秸秆覆盖相结合,可减少土壤蒸发,达到增产节水的目的。蓄水灌溉指标是指播前使100厘米,甚至100厘米以上深土层内的土壤水分达到80%田间持水量以上。这样可减少生长期灌水次数,推迟生长期第一次灌水时间,进而缓解春旱缺水的矛盾,有利于节水增产。
(二)冬灌
小麦冬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一项重要增产措施。据多年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证明,冬灌增产效果显著。由于小麦越冬期长达两个月之久,这段时间仅管耗水量较小,但干旱仍不利于小麦越冬,尤其不利于根系生长。而北方小麦区冬旱机率又高,所以冬灌是十分必要的。其重要作用是:
(1)满足小麦水分要求,促进盘根分蘖。关中地区一般冬季降水特别少,12月至次年2月,多年平均降水量20毫米左右,占全年降雨量2~4%。这对小麦盘根分蘖极为不利。冬灌过的小麦,由于得到充足的水分,不仅满足了生理需水,而且促进了肥料的溶解和转化,所以生长健壮、分蘖多、根系发育。据试验调查,冬灌过的小麦较未灌的返青期根量多37.5%,地上分蘖多1~1.3个。
(2)蓄水保墒,抗御春旱。春季小麦返青以后,耗水量增加,而这时经常出现干旱。关中地区3月份降水有一半年份在20毫米以下,4月份有50~70%的年份在40毫米以下,远满足不了小麦的阶段需水要求。冬灌过的田块土壤一部分水分可贮蓄春季,起到隔年蓄墒,春旱冬抗的作用。
(3)冻消松土,改善土壤结构。冬季麦田的冻消松土作用与土壤含水量大小有关。如土壤表层含水分过低,就起不到冻消松土作用。冬灌的麦田经过冻消作用后,地面形成1~2厘米厚的假团粒层,有利增温、保温、保墒。对于冬季多风区域,田面表土容易被风刮走,麦株常因分蘖节裸露受冻死亡,而灌水后的地面“假团粒层”可起到防风固沙、避免冻害的作用。
此外,在土壤盐碱化较重地区,冬灌还有洗盐压碱的重要作用。
(4)平抑地温,减轻冻害。地温变化虽然受气候的影响,但是水的吸热量多,散热慢,所以含水量大的土壤温度变化比较小。尤其在冬季发生寒流的情况时,麦田往往遭受冻害,但冬灌过的麦田,遇到寒流,表土结冻,分蘖节被埋在冻土层里,冻土层的空隙被水封冻起来,温度一般不会降的很低,寒流过后,逐渐解冻,恢复生长,不会被冻死。据灌溉试验观测,土壤水分在17%以上时,较土壤水分为13%左右的麦田受冻害率可减轻12.3%。
此外,冬灌还有杀死地下害虫的作用。
关于冬灌的适宜时间,当地曾流行“不冻不消冬灌嫌早、只冻不消冬灌晚了,夜冻昼消冬灌正好”的农谚,说明冬灌选在夜间冻白天消的时候为最好。此刻土壤经过冻融交替作用会变得疏松,表层形成一松软的土层,有利于保墒,确保小麦安全越冬。70年代以来,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在山东北部地区经过调查研究提出冬灌要考虑三方面因素,即土壤墒情、气温、苗情。综合考虑这三方面因素,决定是否冬灌及适宜时间,可更好地发挥冬灌的效果。
墒情,测验研究表明,越冬前土壤水分低于70%田间持水量时,冬灌有利于冬小麦生长;土壤水分高于70%田间持水量时冬灌无明显效果,有时还会起副作用,不利于节水高产。
气温,在日平均气温为3℃左右时,冬灌有利于冻融交替作用,对疏松表层土壤、保墒等有利。此时也正是夜冻昼消的阶段。温度过低时冬灌,只冻不消,易造成凌抬损伤麦苗。温度过高时冬灌,由于冻融交替作用不能形成,蒸发量大不利于蓄水保墒。
苗情,过去冬灌很少考虑苗情。据试验和调查,麦苗未分蘖,单根独苗时冬灌效果不好。这时由于墒情大、麦苗较弱、加之土壤温度偏低,不但不能促进分蘖,反而易形成大片黄苗,影响春季生长。调查表明,在分蘖2~3个时,冬灌效果最好。
冬灌水量一般在70m3/亩为宜,灌水的时间可根据上述三方面因素综合决定。但近几年由于暖冬的出现,冬灌时间可延长到春节,甚至整个冬季都可能出现上述适宜时间。
(三)返青、拔节期灌水
小麦越冬后,一般在2月中旬开始返青,进入第二个分蘖高峰。这个时期如水分不足,明显影响春季分蘖。所以要及时灌返青水,促进春季分蘖高峰形成。但对于长势旺盛的麦田,由于冬前群体较大,返青期不宜灌水,以控制春季分蘖滋生、防止倒伏。或把灌水时间推迟到两极分化开始以后,即大分蘖继续生长之时进行。以促进大分蘖生长,加速小分蘖死亡。两极分化时间,从形态上看,一般是在小分蘖成喇叭口时,这时小分蘖的心叶已死,灌水后不再复生,有利于两极分化。但在群体不大时,灌返青水则有利于穗分化和长大穗。试验研究表明,适时灌返青水,小穗数要多0.2~0.4个/穗,比未灌者穗长0.7~0.8㎝。返青期灌水,除考虑土壤水分外,群体数是很重要的指标。当群体数在80~90万/亩时,没有倒伏危险,但群体数超过100万/亩时,必将引起后期倒伏。
拔节期是小花分化阶段,此阶段及时灌水有利于小花成熟、防止小花退化,对增加穗粒数极为重要。从小麦田间耗水规律看,此阶段日需水强度突然增高,称为需水临界期,对水分极为敏感。而关中地区此间恰在3月中旬至4月中、下旬,干旱少雨、气温渐高、蒸发量增大。一般年份都要灌水,灌水机率很大、效果也好。灌水量以50m3/亩为宜。
(四)灌浆期灌水
灌浆期为小麦籽实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夺取小麦高产的最后一关。小麦灌浆过程经历慢、快、慢的节奏。即开始较慢,接着逐渐增快,而后又减慢。据试验研究,灌浆前期灌水对促进灌浆十分有利。研究结果表明,灌水后三天,灌浆速度为2.9g/天(千粒重增加量),而未灌水田块仅为1.6 g/天,灌水明显加快了灌浆速度。
这一阶段的灌水要注意天气条件。由于植株头中脚轻,灌水后遇刮风就会倒伏。根据观测,此时若遇到4~5级风会严重倒伏;一般二三级风,无倒伏危险。如是灌浆初期倒伏将会严重减产,所以此期灌水防倒伏是保证高产的重要环节。
灌浆后期,关中地区常有热干风出现,连续几天的热干风使小麦逼热,甚至青干,千粒重会大幅下降。试验观测表明,千粒重降低4~5克,而造成减产。为了防御热干风的危害,应使小麦早灌浆、加快灌浆。提早灌浆水就显得十分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