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71500
摘要:矿山资源的开采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并且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速度,然而,由于对矿产资源进行粗放式的过度开采,导致矿山地质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因此激发了矿山开采和矿区居民之间的冲突。面对人们对环境意识的不断提升和国家保护力度的逐渐强化,做好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地质环境保护,才能够推动矿山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就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恢复;措施
引言
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开采,随着开发规模与强度的不断变大,矿山废弃面积变得愈来愈多,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已经变成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已经变得迫在眉睫。生态恢复是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重要措施,已经在很多国家普遍采用,可以更好地恢复地貌景观,起到美化环境、增加农田的效果,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及环境保护的原则
①合理规划原则。地下水干涸、工业废水以及矿产废石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在矿山地质保护工作中比较常见的,面对这种现象,必须做到统筹规划,进行合理保护,妥善安排环境保护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矿山地质保护工作适应矿山生产发展。同时,还应该提升地质环保管理水平,完善监督检查机制,有效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②安全施工原则。矿山资源的开采以及生产,必须在推进生产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安全方面的工作,始终将“安全第一”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准则,保障开采工作的安全性。对于矿山地质保护工作的实施,必须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制度和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组建安全管理团队,有效落实安全施工风险评估工作,提升安全防护工作效率。③防治结合原则。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基本原则,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应该将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作为主要内容,并且要事先采取合理可行的防范措施,以免在开采矿山资源的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以及地质环境,避免生态环境失衡问题的出现。
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2.1土地资源的破坏
大部分矿区主副井工业场地占用土地类型为采矿用地,但土地面积较大且排矸场占用土地类型为林地和草地,对占用的土地资源原有的生态功能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如果遭遇恶劣的暴雨天气,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例如:煤炭资源开采中形成大量的煤矸石、矿渣、泥煤等固体废弃物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源,煤矿开采过程中造成的大范围的地面塌陷和滑坡形成了较陡的地势,再加上暴雨等天气提供充足的雨水,极大可能发生泥石流,造成更加严重的资源破坏。
2.2突水、透水
水害是我国井工开采中一项占比较大的严重灾害,一旦发生突水、透水事故,很难在短时间内封堵出水口,势必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掩埋,一般情况下,矿井超前钻孔可以提前探测水患位置,但遇到非正常开采或不合规开采时,处于稳定状态的积水会冲破隔水层、隔离带,从含水层进入采场、采空区、巷道等位置,引发水害。突水、透水往往具有偶然性大、危害大、难恢复等特点,90年以来,全国突水事故造成淹井高达60次,直接经济损失近30亿元。
2.3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矿产资源开采以后形成的废弃地会破坏和侵占很多的土地资源,会对土地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还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矿业生产形成的废水会对地表河流造成污染,矿粉中重金属进入到土壤中会使农作物金属含量超标。地表植被由于矿山开采而受到破坏,地下开采易形成地面塌陷,还会引起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多种地质灾害,大量的农田被损,会对人们生命财产带来威胁。
生物的多样性也受到破坏,会使得土壤成分不合理,不具备良好的肥水保持能力,有机质的含量不断变少,植物无法在土壤中存活,有害物质的存在会使得植物无法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植物根系与土壤间的平衡会被打破,大量的生物群落受到破坏而消失。
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
3.1土壤改良
化学改良物可以进一步提升土壤肥力。植物正常生长离不开氮、磷等成分,矿山废弃地区没有栽种植物,土壤中原有的氮、磷等都几乎消失殆尽,无法满足植物正常生长的需要,应该在矿山废弃区域施加含有氮、磷物质的肥料,对原有的土壤进行改良。可以采用优质的农用肥料,比如草木灰、农家肥等,也可以适量施加化学肥料,可以快速提高土壤的肥力,调节土壤的pH。石灰可以对土壤的pH进行调整,在进行土壤改良以前需进行pH检测,按照酸碱中和原理进行处理,针对具有酸性的矿山废弃地,可以采用熟石灰等材料进行中和,应该严格控制使用量,以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施加。具有碱性的废弃地,可应用硫酸或硫酸氢盐等物质进行改良,使土壤可以实现酸碱平衡,更好地促进植物生成。
3.2突水、透水问题的治理
对于地下水枯竭、水位下降、耕地退化等严重灾害,采用修建蓄水池积水等方式,对土地进行育肥,修复土地资源。对于渣土堆积形成泥石流、地形地貌破坏等严重灾害,采用沟道清理、围挡、地形地貌景观恢复等方式治理恢复。②次重点治理区域。对于露天采矿采面裸露造成粉尘污染等次重点灾害,采用植被复绿、清理场地等方式予以恢复。③一般治理区域。对于采矿影响较小的、植被较为完整的、人烟稀少的区域,判定为影响程度一般区域,可针对性给予修补修复。
3.3加强矿山生态修复
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就需要做好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工作,确保地质环境能够得以改善。如今,我国矿产资源开采企业和政府部门已经越来越重视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但是,由于在具体执行一些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着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导致改革措施的执行严重受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也迟迟得不到明显的成效。不仅如此,在开采矿产资源的过程中,一些矿产开采企业将矿渣随意堆放,甚至是将其至于山冲峡谷地带,这样一来就增加了出现泥石流现象的几率,一旦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不仅会威胁到矿区生产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还会严重破坏开采现场,致使下流河流堵塞,从而形成堰塞湖。因此,矿山开采企业应该编制明确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机制,为有效避免和解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可靠的依据。具体而言,应该选择一个专业化的实施和管理编制机构来落实矿山地质环境的评估工作,在此基础之上,工程管理人员应该根据评估和检测的结果,制定明确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方案,以便尽可能减少发生矿山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煤矿开采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问题严重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给周边的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本文首先对煤矿开采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分类,然后对地质环境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调查事实表明,之前的能源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我们在努力寻求煤矿开采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一种和谐,以求共存和绿色发展,长期的环境规划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德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研究[J].环境生态学,2020,23(11):269-273,1334.
[2]苑泉,张夏.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措施[J].技术与市场,2020,44(11):170-171.
[3]周超,常鸣,徐璐,等.关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研究[J].矿山地质环境保护,2020,18(11):1782-1791.
作者简介:
刘鹏程,(1991-)地质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勘查与矿山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