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思维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法分析

发表时间:2021/6/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5期   作者:袁梨花
[导读] 高中地理科目是文科中对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
       袁梨花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第二中学    341600
       摘要:高中地理科目是文科中对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不断革新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主动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探索出更多适合高中地理科目学情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空间思维;教学策略
       一、牢记地理基础概念,提升空间思维能力
       首先应牢记地理基础概念,而这也是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教材中对一些概念和知识点的描述相对模糊和抽象,不便于学生去理解和掌握。这时,便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对这些概念和知识点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去讲解,该展开的需要展开,该强调的需要强调。比如在讲解“峡谷”的概念时,教材中会解释为“一种狭长而深的河谷”。这种空洞且苍白的解释对于学生来说有些抽象,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具象化的感受,便很难去记忆。这时教师可以从形态上进行引伸,便可以描绘为“两坡陡峭,横剖面呈现为‘V’字形”。这样,学生便有了比较明晰的概念。此时,教师可以再适当拓展,提到“峰”的形态,正好与谷相反,这样就可以形成对比,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又如讲到“梯田”的概念时,由于梯田呈现阶梯式形态,教师可以拿学校的阶梯教室作为对比,从形态上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学生便容易理解“梯田”的含义。再如,讲到“风化”与“侵蚀”的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混淆两者,光靠死记概念显然不合适,效果有限。这时,便需要教师另辟蹊径,不将眼光局限在概念本身,可以尝试从最终形态来帮助学生加以区分。风化作用一般使岩石破碎成小块,但是这些小块仍然可以与母体连接在一起;而侵蚀后,这些碎块便会脱离母体。这样学生便能很好地进行区分,并且知道风化作用一般在岩石原位形成,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变化,而侵蚀是在长期运动中逐渐变化的。当学生对于一些基础概念有了明晰的认识和判别后,自然能在脑海中将这些概念具象化,逐步形成空间思维。
       二、利用智能设备,完善地理教学模式
       地理课程教学主要是将抽象化的概念以具象化的形式展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在教材中,经常会在特定的章节与概念旁配有大量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客观上确实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空间结构的观察和把握。比如,教材中提到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时,便会配有图片帮助理解。在谈到雅丹地貌时会提到其支离破碎的地面特征,并配以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的一种类型)帮助学生理解。而谈到丹霞地貌时,便会强调其岩石呈现红色的特征。然而,这种图片的帮助效果也是有限的,因为学生对于地貌的动态变化并不掌握,光靠看图往往会有先入为主的概念,将思维僵化在图片上,当以后遇到同类地貌时,只要图片稍有变化,便可能识别不出。这时需要教师能够运用动态手段进行过程演示,以便于帮助学生理解地貌的形成。过去,地理教师上课或许手中拿着地球仪或者几种典型地貌模型,而关于地貌形成的动态演示或许是几张幻灯片的更换。然而,当下网络、智能设备的发展为地理教学提供的新的模式与更多的选择性。教师可以借助智能设备寻找地貌形成的相关动画进行播放,这样,地貌的形成过程则更为具体,易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教师只需在播放过程中适当对一些特征进行强调,便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以后遇到相似问题时便能举一反三。再如,当讲到“大气环流”时,这个知识点涉及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光是这些文字叙述便已经能让学生思绪混乱。

这时可以借助网络相关视频,对其一一分解,再逐步将这些概念进行关联,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过去的知识点,又能引导他们掌握方法去融合出新的知识点。智能设备与网络的发展不仅为教学模式带来了革新,也为教师教授方式带来了多元化的选择。教师可以借助更多的App程序寻找关于地理教学的视频与方法,如看看国外对于同一知识点,教师是如何表达的,如何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学生的,如何帮助学生区分并加深记忆的。
       三、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发散空间思维
       无论什么课程,课堂提问都是教师与学生的主要互动方式。提问一方面可以起到抽查作用,看看学生是否对所学内容真实掌握,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心思始终放在课堂上,减少开小差的概率。但是,这也相当考验教师的提问水平,过于简单的提问,起不到任何作用,而过于突兀或困难的问题,又容易造成学生的紧张感,甚至打乱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一个尺度,且最好借助一些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开放性问题来提问,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发散空间思维。比如,在讲到人口老龄化问题时,单纯问问概念显然没有意义。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关的判断题,比如设置一些60岁或者65岁以上人口比例,通过设置各种比例数字让学生判断是否可为人口进入老龄化,帮助学生巩固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同样是关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教师还可以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问学生“当社会进入人口老龄化后,会产生哪些社会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打开思维,不再局限于地理课程本身,可能需要联系到社会学、经济学等问题,比如会造成劳动力下降,延长退休年龄,国家财政上在养老金的问题上会有沉重的负担。而劳动力的下降也就是社会生产力的下降,企业招不到人便会提高用人成本,最后将成本计入商品中,买单的最终还是消费者。再如,教师可以设立一些情景问题,如提问:“如果要建造一个污水厂,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这时便要求学生一方面有环保意识,一方面要选择尽可能与各水系河道连通,既方便排水,也便于河道生态补水,另一方面还需考虑防洪防汛的要求。
       空间思维能力是一种复合思维能力,能够以一种快速高效的优秀思维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经过一系列分析判断,通过对各种信息的重组整合做出决断。高中地理科目是一种对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更是要求重视培养高中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然而,在实际空间思维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在教材、教学方式等方面遇到多种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建议教师首先夯实地理基础概念,奠定空间思维能力基础。其次借助智能设备,优化地理教学模式,最后通过创造性提问,发散空间思维。
       结束语
       综上述,空间思维能力也称为多元化思维能力、全方位思维能力、整体思维能力、多维度思维能力,要求能够跳出点、线、面的约束,从四面八方考虑问题。空间思维能力是一种复合思维能力,能够以一种快速高效的优秀思维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经过一系列分析判断,通过对各种信息的重组整合做出决断。高中地理课程是一门讲究综合性、地域性和空间性的学科,与其他如历史、政治等文科不同,光靠死记硬背是无法掌握地理这门课程的。该课程尤其强调学生需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否则便无从下手。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高中学校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教育目标。而高中地理课程,更是要求重视培养高中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骏飞.空间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研究[J].新教育.2020.(25):32-33.
[2]石伟华.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J].高考.2020.(11):173.
[3]完永钊.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空间思维培养途径[J].试题与研究.2018.(29):64.
[4]沈向琴.刍议高中地理教学中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7,(10):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