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表象积累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21/6/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5期   作者: 王杰
[导读] 作为一门讲究逻辑性的学科,数学不同于文学科目,初学者需要有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
        王杰
        响水县七套中心小学    江苏省盐城市     224600
        摘要:作为一门讲究逻辑性的学科,数学不同于文学科目,初学者需要有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在学习推进中不断提高。在小学教学中,国家设定的教育目标明确提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反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保证学生可以掌握基础的数学技能,将理论公式灵活应用在题目上,更要兼顾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方面。本文将探究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途径,以及对教育方法改进作出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表象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在当前小学教学中,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所不足,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应用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并未对学生的思维和逻辑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但实际上每一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它可通过后期培养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快速寻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所以数学教育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被赋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职能。
2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
        2.1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刚刚步入系统化的学习阶段,因此,对于抽象性强的数学知识学习起来较为困难,成绩也往往不尽人意。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小学生缺乏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无法全面、有效的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因此,基于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目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借由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活学生数学思维,能够为小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2.2 促进学生智力水平提升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也是衡量学生智力高低的主要标准,其他智力因素都为思维服务,也为学生各种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提供动力资源。数学思维能力低下的学生,无法很好的解决各种数学问题,拥有良好数学思维能力的学生,不仅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很强,而且,其数学思维也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知识的质量和效率都相对较高。
3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3.1 关注学生差异,实行因材施教
        在首次接触学生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学期前的摸底测试或者和其他教师沟通,尽快熟悉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等,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接受知识快慢程度,掌握整体的学习情况,不能过于重视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在这个前提下,严格地对教学方案进行规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速度、课后作业的布置。对于成绩和天赋都不错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独立思考,表达思考过程。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予信心,让学生敢于去学习。具体来说,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找出学生不足点,针对性提供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布置作业,而不是盲目地让学生写一堆的试卷。学生因为作业的繁杂而不能合理安排时间,被困于各种类型的难题中,难以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教师不妨布置有针对性的数学练习题,通过有价值的训练让学生巩固知识,更能提高独立思维逻辑能力。最后要注意的是,教学反馈是双方的,课后作业的评价是学生认识不足的方向标。教师应该在批改作业后,用精练的语言进行评点,并鼓励学生开拓解题思路,下次的作业可以布置更高难度的习题,锻炼学生思维。这样通过每日的练习和有针对性的辅导,对学习一般的学生也会有很大帮助,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数学的薄弱点,了解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运用信息技术,在兴趣培养中提升学生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需求合理选择信息化教学手段,以此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效引领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发展。比如,在“圆”的相关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相关教学素材,以此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从而更好的进行数学思维。结合本科教学内容,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学校开展了一次自行车设计大赛,小明设计了一辆车轮为方形的自行车(大屏幕展示动画),小芳设计的是没有中心轴的圆形车轮自行车,小利设计的是有中心轴的圆形车轮自行车。通过实践操作,大家发现小明的自行车和小芳的自行车都无法正常行驶。而小利的自行车则可以顺利行走,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创设情境化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有关“圆”的相关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
        3.3 注重教学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就需要为学生创设更多自主学习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可以利用个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解决数学问题。以“应用题”教学为例,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应用题包含丰富的逻辑结构要求,学生必须要应用自己所掌握的多元化知识来进行解答,但由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时难度较大,经常会出现粗心大意看漏题目或者条件分析不清楚的情况。此时教师就可以将思维导图的解题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根据数学题目中的条件列出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可以直观清晰地为学生展示题目条件和思维逻辑,能够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和思想方向,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应用题解答方式。
        3.4 注重生活联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际教学阶段,当数学教师向学生教授“难点”“重点”数学知识时,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之间建立联系,以直观具体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再次认识生活。例如,在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一课时,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相关知识。为了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抽象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动手实践的方式,利用一张 A4 纸,对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折叠、拼接,然后计算A4纸涉及到的面积,利用“面积转化”的思想,得到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表面积。当然,教师也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例如,在新房子的墙面上刷涂料,从全局的角度观察房屋结构,可以将房屋整体看成一个长方体。通过对屋子内部刷墙面、墙顶、铺地板等实际装修活动的观察,将房屋内每一个面的面积相加,最终得到的总面积便是房屋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4 结束语
        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小学生学习需求以及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维,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奠定学生数学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海倩.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表象积累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J].小学时代,2019(10):42-43.
[2] 杨进磊.浅议表象积累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03):89.
[3] 张树连.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天下,2016(22):39.
[4] 付平喜.浅谈表象积累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上),2016(10):26.
[5] 周婷.表象积累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6(06):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