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的绿色及可持续性设计策略探寻——以中南科研设计中心概念方案设计为例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   作者:崔海峰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朝着高密度方向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城市的高密度将为城市的集约化发展带来一定的好处。
        河北惠宁建筑标准设计有限公司  河北省石家庄  050000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朝着高密度方向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城市的高密度将为城市的集约化发展带来一定的好处。该文以超高层建筑的绿色及可持续性设计为切入点,力求通过超高层建筑的实际设计案例,从超高层建筑与场地环境的关系、体型设计、围护结构、能源资源利用系统等多方面开展相关分析,探讨并努力寻求超高层建筑的绿色及可持续性设计策略,为城市的超高层绿色及可持续性建筑发展抛砖引玉。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设计;绿色;可持续性;策略
        1背景分析
        1.1超高层建筑的发展现状
        从19世纪末芝加哥出现的第一幢摩天大楼以来,超高层建筑已成为大都会的标志性象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于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城市的更新,促使城市建筑不得不纵向发展以寻求更多的空间解决策略。高密度城市不论是从人口密度上还是从建筑密度上都达到了一定的密集程度,因此形成了高空间密度和高感知密度。
        1.2超高层建筑的综合特质
        超高层建筑的发展不仅仅具有提高建筑密度、允许混合使用土地和容纳多种建筑类型等特点,还关系到整个城市的纹理脉络和文化传承。超高层无论在设计意图和外观造型,抑或是系统性能和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市的综合品质。高度集约的城市空间,公共绿地也是高度集约的,这就带来了通过弱化功能分区创造的一种混合城市功能,即在同一个地块中,居住、商业、文化、休闲等功能可以有机共存,同时地下多层空间承载着区域的交通命脉。
        2绿色及可持续性的超高层建筑设计策略的适应性原则
        2.1超高层建筑与场地环境的物理关系
        超高层建筑在设计和选择场地规划和主体形式时,应特别注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涉及风环境、光环境、热环境和声环境。应基于计算机模拟分析,尽量避免对周边城市敏感区域的不利因素,创造有利条件,对周边的环境促成有益的影响。
        2.2设计策略的基本目标生成
        超高层建筑的绿色及可持续性设计是将设计策略和技术手段运用到建筑设计中,采用形态、空间、能源、材料等手段,达到降低建筑能耗、降低对自然环境不利影响的目的,做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2.3设计策略的基本要点综述
        做到绿色生态的超高层建筑应满足以下几个基本要点:首先,建筑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不对既有场地的社会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提高超高层建筑的可持续性;其次,在建筑空间的设计和技术手段的应用上应尽量采用被动式基础策略,通过建筑空间的划分、构造措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天然采光,降低超高层建筑的用能需求;第三,应结合立体绿化等,营造宜人的使用空间,使人们能够充分享受建筑与绿化结合所赋予的愉悦和舒适。
        3绿色及可持续性的超高层建筑设计策略的实施体系
        3.1形体设计策略
        (1)形体收分
        通过形体收分可以削弱恶劣风力条件对形体的结构荷载,优化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材料的使用和能源的消耗,基于计算机模拟分析及风洞试验可以辅助超高层建筑形体来实现这一目的。建筑的形体均为流线型并锥形上收,并在不同高度设置局部开槽,通过转角曲面柔和处理的角部能够减少超高层建筑对周围环境产生的紊流,营造适宜的室外空间,这种处理还能够减少风压对玻璃幕墙的威胁,从而提高整栋建筑的安全系数。


        (2)形体开口
        通过分段设置中庭而降低中庭高度,亦或采用中庭的变形,即边庭来实现有效的自然通风空间组织,以提高超高层建筑微气候环境。有效的自然通风组织能够降低建筑制冷能耗,提高建筑内部空间质量,并提供宜人的空中庭院供人们交流休息,削弱超高层建筑的巨大高度对使用者的心理压力。
        (3)形体转折
        通过弱化建筑体转角处的紊流,使建筑各个方向都能够实现较好的自然通风及日照条件。上海中心通过风洞实验及参数化模拟,从多种平面扭转角度中确定120°为最终转折角度。这种扭转可以有效地减少其周围毗邻建筑之间的风阻影响,优化区域微气候,并且这种扭转大大降低了建筑围护结构及上部结构所受到的风荷载,加强了建筑整体稳定性。而中南科研设计中心大厦由两栋为48层和24层的折线高层组成,从低部到顶部角度之差接近15°,通过在不同高度的不同角度扭转,并与360°全开敞阳台相错位而产生独特的城市景观,既实现了对场地的柔美对接和物理环境的积极对话,又实现了内部空间的全方位景致视野。
        3.2复合表皮设计策略
        作为与外部环境接触面积最大的建筑表皮,通过其复合化可实现诸多可持续设计策略,例如双层幕墙系统,光电幕墙,以及种植屋面和集水表皮等。中南科研设计中心大厦的表皮系统体现了这一设计理念。其幕墙系统的设计可以降低室内的冷热负荷,通过对自然采光及太阳得热之间的平衡,将建筑表皮系统设计成一定的折角,并通过结合光伏系统,形成了具有复合功能的建筑表皮系统。其向上30°的表皮部分设置有光伏电池板,充分利用太阳能,产生的电力足以维持整个建筑内部包括办公空间用电负荷;而其向下15°的表皮部分将直射光的辐射和眩光降至最低,最大化降低建筑空间的冷热负荷。
        3.3高效的能源与资源利用系统
        提高超高层建筑自身的被动式低能耗性能的同时,还应尽量提高其能源和资源利用系统的效率,减少其产生的“废物”对环境的影响。这就需要超高层建筑发挥其“生物”属性,开发其“有机体”的特性,形成一个良性的自我新陈代谢的循环圈,可以消化废物并转化成可自身利用的资源,雨水回收和中水利用就是两个典型的方式。此外,超高层建筑可结合都市农业的发展,形成自我闭环的循环体系,也可以消化自身产生的部分“废物”,而都市农业系统生产出来的食品又可以提供给使用者,节省了对所在区域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减轻食品供给压力,同时还可通过都市农业系统的生物作用来调节区域微气候,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对于超高层绿色建筑的设计来说,这诸多独立的可持续性建筑技术并不是全部,因为高效的、可持续的超高层建筑往往不只是采取某一个策略或应用某一项技术,而是系统全面的考虑,并有机融合在整个超高层建筑的设计与构思中。
        结语
        综上所述,超高层绿色及可持续性的建筑设计策略可分为方案设计和技术设计两个阶段,它们考虑问题的方式和范围不同,但却延续和承接着相同的原则和目标。在超高层建筑的方案设计阶段,需要通过设计策略来定位和主导项目的发展方向,以确定是否需要以及需要多大程度的技术支持来补充和提高超高层建筑的可持续性。而在技术设计中,则需要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优化不同的技术方案,统筹考虑各方面的诸多问题。然而,如果从设计策略的广度来考量,面对当前的环境危机,在解决了高效利用土地之后,如何高效利用所在区域的能源和资源,不对周围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和负担,也就自然成为了今后超高层建筑。
        参考文献
        [1]何强.超高层建筑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3.
        [2]陈寅.超高层建筑的绿色施工管理探索[J].安徽建筑,2011,18(04):51-52+58.
        [3]范宏武,韩继红,孙桦.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超高层建筑中的适用性分析[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