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要点 常炜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   作者:常炜
[导读]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周边生态环境因为城市设计的不合理而快速衰退,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建立新的设计思路,结合城市的地理特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改造。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2600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周边生态环境因为城市设计的不合理而快速衰退,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建立新的设计思路,结合城市的地理特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改造。海绵城市理念是通过蓄水、净水以及水循环机制提升城市水资源合理化调用能力的一种城市建设理念,海绵城市理念与城市道路设计融合在一起能够有效提升市政道路及其附属设施的排水及蓄水能力。近年来我国城市不断发展,人口越来越多,而城市道路排水效果差给很多城市带来了交通安全问题,采用海绵城市技术及相应辅助设施能够有效降低城市道路积水的影响,为城市交通安全运行提供保证。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市政道路;交通安全
        1导言
        海绵城市的设计过程,针对市政道路设计主体部分,包括技术流程、系统方案和设施,同时也要分析针对当前的道路系统相关技术在开发过程中可能对现有资源方面造成的影响,并且体现出低影响开发理念以及城市内涝防治和雨水利用。
        2海绵城市理念概述
        海绵城市是一个形象而综合的雨洪管理理念,属于绿色、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柔软韧性、张弛有度,且能够迎合不同自然条件的变化,特别是对自然灾害能够弹性应对。下雨时,城市可以做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在城市用水紧缺时,及时排出储存的水,缓解用水紧张问题。海绵城市设计与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有着差异性,其使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既可削减洪峰、减少内涝,又可收集储水、排水净水,极大提升了城市降水利用率。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有了新的目标与方向,城市道路建设应利用渗水材料建设各种渗水路面,推进绿化带科学化建设,既要缓解城市旱涝,又要保证城市道路的美观舒适。
        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重要性
        第一,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对于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产品品质要求日益提高。随着产品的多元化,城市中的垃圾产生速度越来越快,直接导致了城市污染的加剧,对城市的宜居性打了折扣。通过海绵城市中的相应概念进行城市道路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改善环境,解决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等问题。第二,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海绵城市理论中关于道路设计的主要思路是解决城市的排水问题。要在城市道路的设计施工中充分发挥水资源综合作用,提高排水系统的效率,防止城市内涝的出现。同时对现有的或者新增的排水蓄水系统进行改造升级,降低城市蓄水的压力,提升水资源的二次利用,这样既能防止内涝,也能通过海绵城市的概念解决水资源日益匮乏的现状,综合提升城市水资源的调节能力。第三,有利于提升市政道路的设计水平。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城市水资源的利用问题,并适应当前国家提出的节能环保相关政策精神。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该结合前期实地调研和当地情况进行优化,合理统筹利用城市环境和资源,更加科学合理地做好市政道路建设。
        4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要点
        4.1设计海绵绿化带,更好地发挥海绵功能
        第一道路绿化带。市政道路绿化设计应综合考虑道路绿化带和道路红线外绿地的具体情况,采取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生物滞留带等措施。生物滞留带不仅可以管控道路机动车道的基础雨水径流,也可系统化收集、存储道路雨水径流,使得道路整体结构更加完整合理。基础设计应搜集和整理道路信息,并根据道路等级进行个性化设计,例如,设计道路分车绿带时,道路纵坡应比基础横坡大,发挥道路中心线附近基础径流的截留作用。第二,行道树绿带。设计海绵行道树绿带,可调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水流的基础储水,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设计人行道时应采用透水铺装设计,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亦是如此,后两者可采用满足相关规定标准的透水性沥青路面或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行道树绿带设计是以树池结构的单排植被为主,再布局LID树池,实现结构优化。设计设施进水口时应做到局部下凹,优化设施进水条件,配置防冲刷设施。向内设计低坡及基础碎石缓冲带,施行复核栽种模式,防止水土流失,有效截留水资源,使得行道树周围的雨水径流更顺利进入行道树池内,实现蓄水、减少浪费。
        4.2排水系统
        市政道路设计中的排水系统核心标准要求不但要能够在发生降水时,可以立即把产生的水资源优先排出,同时该系统也要承担较大的承载能力,尤其是在降雨量和降水量较大的城市区域,更需要通过排水系统的合理建设,使市政道路上所产生的积水可以被立即排出。此外排水系统的建设阶段,也要保持均匀性、平衡性和稳定性,此时才可使建立的道路排水系统本身更好地应用于针对各类资源的合理处理工作。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增加前段分散式雨水收集设施,减少地表径流以及雨水管网排水压力,实现对暴雨“削峰”的目标,针对立交低洼段、人行车行地通道区域,应适当提高雨水管网设计标准,配置排水泵,防止城市内涝情况的发生。
        4.3设计透水人行步道
        在市政道路人行步道设计时采用透水砖,铺设方砖时要保证各砖结构的间隙在10mm左右,设计方案中所用方砖为硅酸盐水泥砖,这种方砖的透水性较好。例如以为北方某城市为例,该市冬季较为寒冷,地面会发生冰冻,透水材质孔隙较小,冬季会发生堵塞,而采用结构缝隙透水砖能够更好地保证透水效果,因此采用结构缝隙透水方砖铺设材料。结构缝隙透水砖具有强度高、抗冻性好、造价低廉、下渗速率快等优点,透水人行步道基层采用5cm碎石作为上基层,采用20cm级配碎石作为底基层,采用7cm天然沙砾作为垫层。这种结构缝隙透水砖铺设形成的人行步道道路表面水分张力发生了变化,雨水通过方砖材料的缝隙就可以进入透水基层而后再渗透到垫层中,而透水人行步道垫层结构具有较好的渗透特性,雨水透过这一结构就可以进入雨水排放系统中。透水人行步道建设能够防止水分积存在路基结构中,这样会形成土基冻胀问题,导致路面坑洼,影响道路基础结构的稳定性。
        4.4内涝防治及雨水利用
        内涝防治和雨水的利用设计过程,主要采用储水系统,实现对这类水资源的削峰填谷作用,其中内涝的防治过程,由于在路面的设计中已经实现各类水资源的传递,那么需要在系统内建立配套设施,通过管道系统将城市道路空间内所聚集的雨水直接存储到储水设施内。如果雨水量过多,则必须要对雨水本身进行处理。另外如果道路靠近周边的自然水环境,如河流、湖泊等,则可以通过管道系统直接把这类水资源排放至周边的水环境内,实现对雨水的有效存储。经净化后的雨水可以就地用于绿地绿化和其他杂用水,涵养、补充地下水源。
        结束语
        总之,海绵城市应用于市政道路设计有效提高了城市的吸水、蓄水、渗水、净水能力,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要将市政道路建设成一个吸水的海绵体,在市政道路设计任务开始筹划时就需要因地制宜考虑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只有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市政道路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法,才可确保取得的设计成果更为高效。
        参考文献:
        [1]向宁波,陈玉珂.海绵城市建设下市政道路设计的关键点[J].工程技术研究,2020,5(05):231-232.
        [2]石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要点[J].工程技术研究,2020,5(06):227-228.
        [3]刘皎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的市政道路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0(07):109-110.
        [4]温小瑜.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设计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33):105+1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