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城乡规划测绘地理信息事务服务中心 辽宁大连 136011
摘要:分析城市设计与生态理念的概念和关系,探讨城市设计与生态理念的运用,重点阐述滨水区的城市设计的生态理念。
关键词:城市设计;生态理念;滨水区
1城市设计中生态理念的由来
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于人们日益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世界主流,当今城市建设和规划设计的指导准则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雅典宪章》所阐述的城市规划设计原理虽然仍部分有效,但已不再被看作是指导城市建设仅有的思想基础。“ ‘设计结合自然’理论和方法的应用现已形成一个在城市乃至区域规划和城市设计方面一个新的可接受的基础”,它认为人类物质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事实上或潜在地与城市的生态属性和自然进程相关。国际上看,这种生态准则大致受到以下一些思想来源的影响:1968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6 届会议上提出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该计划对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推出了五项原则,即制定生态保护战略、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理念、重建居民生活标准、将自然融入城市和保护历史文化。
2城市设计与生态
2.1城市设计的概念
城市设计的概念关于城市设计的概念可众说纷纭,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予它不尽相同的定义解说。有的从城市设计的对象入手(如认为城市设计是对场所的三维空间设计),有的从城市设计作用的规模入手(如城市设计是尺度大于单栋建筑的城市地段设计),有的指出城市设计在学科中的定位(如认为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之间的学科),有的则强调城市设计的功能(如认为城市设计的本质是将各种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到一起)。但是按照整体趋势,可以给予城市设计这样的定义:现代城市设计是以人为宗旨,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智能效率为动态目标,综合组织城市系统各要素,以期建立合理且优美的城市形态环境的综合性创造活动。
2.2城市设计与生态
应该说注重生态环境的观念并非今人才有。以秦咸阳都城的营建为据:都城位于北塬之南,渭水之北。“ 渭水贯都以象天汉,南桥横渡以法牵牛”,“ 表南山为阙”,秦岭渭河皆入篇章,山川水域概入经营,城市的布局与大地环境紧密联系,并对天上星宿表以意象,透露出天地人寰浑然一体的生态气魄。然而,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生态学的历史并不长,其快速发展则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但是,作为一门充满生命力的新学科,其影响力却涉及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的纵深领域,与历史同样不长的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相互渗透也愈加显著,并引导着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不断向注重生态环境的方向深化。
2.3城市设计与城市生态
现代城市设计和生态城市总体上说,人们以往对城市的认识一般都是“人工条件支配或控制了自然条件的一种环境”。由于工业革命前人类抵御环境威胁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比较差,不能随心所欲地利用、改造自然,因而城市建设活动必须服从于自然条件的制约,环境问题不像今天这样突出。随着人口剧增、资源锐减以及城镇建筑环境品质的急剧下降,这些问题的强度与走向发生了变化,这就使人们不能再按以往不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方式进行建设,因此可持续发展及其相关的绿色城市设计也表示要对现有城市空间系统进行调整和改造,以满足现在和未来的环境与资源条件。
从生态城市的观点来考察现代城市设计是近年来城市设计研究的另一热点,用生态学的方法解决城市设计的问题,力求同时满足文化、经济和生态三方面的需要。在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人与生物圈”讨论会上,亚尼茨基主张把主要力量放在城市规划而不是放在对城市问题的学术研究上。于是,城市规划师开始注重城市生态系统,开始把人类的聚落问题作为更大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孤立地、片面地从纯工程角度来对待和研究。在宏观方面,建立“生态城市”的概念框架,考虑城市对环境的全部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基点正是考虑了基本的互动作用;在微观方面,考察“生态城市”系统的各个侧面,确立“生态城市”设计语言的逻辑关系。狭义地讲,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建设在形体空间层面上的具体化,城市设计贯彻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即反映在实施应用性城市设计的过程性工程中,如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思想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构建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的理论架构,分析城市环境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并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应对原则。○2形成一套适应不同规模尺度和不同气候特征的城市设计生态策略和方法。
○3对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的运作和决策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3滨水区城市设计的生态考虑
3.1滨水区城市设计与生态
自古以来,水与人类的生存及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可以说自然界孕育了河流,河流哺育了城市,城市中的滨水地带是自然的延续、城市的发展空间,是沟通自然与城市的桥梁。20 世纪后期以来,为了提升城市的形象品位和人们的生活品质,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建设热潮此起彼伏。近年来,随着滨水空间的开发与城市建设的扩大,滨水地带的建设存在用地结构不合理,与景观环境不协调,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背离的情况。因此,开展滨水区城市设计的生态研究已时不我待。
3.2开放空间生态分析
通过城市设计,有选择地增设亲水观景台、绿化广场、桥头广场等开放空间,并通过生态廊道将各景观节点串联,建立由滨水步行道、步行区组成的完整、连续的步行系统,加强各开放空间之间的联系,形成积极有效的城市生态网络。
3.3人的行为活动导向
人的行为活动将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干扰,这种干扰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具有双重性。适度干扰有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但过度干扰,对生态环境将产生破坏,因而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正确把握这种干扰度尤为重要。在滨水区城市设计中,把人的行为活动对于环境的生态影响考虑在内,力求既满足市民游客使用需求,又能保持生态环境不受过度干扰。
3.4功能结构规划
根据功能定位及设计目标,设计注重提升城市景观生态形象,将滨水区作为一个整体,为城市提供丰富多彩的、足够的开放空间及公共绿地,并通过步行系统的连接使其成为完善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4城市设计中的生态应用
4.1屋面节能设计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深入人心使得人们在关注屋面系统防水功能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屋面节能功能的开发与应用。屋面的节能可以通过“冷”屋面、太阳能屋面、绿色屋面等多种途径加以实现。
4.2太阳能利用
太阳能与建筑系统的结合已经形成产业化趋势。主要有太阳能集热、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暖房、太阳能发电等方式。
4.3建筑架空通风
把建筑物的底层或通高数层的部分或全部空间,去掉非承重围合限定,使之成为通透、延续、便于出入的空间,架空底层空间具有公共服务的功能特性,如提供停车、安排市政管线、建设园林绿化小品,为居民服务。
4.4垂直绿化应用
垂直绿化又叫立体绿化,就是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在墙壁阳台、窗台、屋顶、棚架等处栽种攀缘植物,以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居住环境。垂直绿化在克服城市家庭绿化面积不足,改善不良环境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5结束语
我国以往城市建设深受“经济理性”和“发展优先”思想和观念左右。城市规划和设计一般也将反映自然特征和状态的地形测量资料、气象资料和水文资料等作为分析和考虑的主要内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特别是在编制和制定近期实施的城市设计项目时,如果遇到行政干预或强势利益集团介入时,那在利益争执和规划设计技术协调时,通常牺牲最大的总是自然生态要素。究其原因非常简单,除了个别象土地那样的生态要素可以商品化外,一般的生态要素及其作用通常都难以用商品货币形式来衡量,从而变成城市建设和规划中被“优先调整”的对象。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应当是我国当前城市设计的一个主要目标。在城市规划的不同阶段的城市设计中传达生态城市理念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张庭伟,冯 晖,彭治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