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4期   作者:樊宏强
[导读] 在学科教学中注重教书与育人并重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樊宏强
        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九年制学校    722200
        摘要:在学科教学中注重教书与育人并重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语文教学首当其冲担负了这一神圣使命。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挖掘教育点,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德育 教育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能只做到教会学生学习,更要利用好语文教材资源,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下面就我的几点做法与体会与大家作一交流。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科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我国素有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历史上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典范,是我们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而数千年的灿烂文化瑰宝,更是丰富的教育资源。语文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积极主动地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持之以恒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做法:
        1.挖掘词句。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用风格独特的语言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师要将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做好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学习文天祥《过零丁洋》时,抓住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并联系“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进行重点分析。使学生充分读懂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爱国情怀。
        2.分析人物形象。用人物形象的品格美化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净化学生的心灵的作用和意义。古今中外有许多名篇都闪耀着爱国主义永恒的光辉,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形象最生动的教材。如《藤野先生》中鲁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反感,往仙台中对日暮里和水户两地记忆犹新,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最后弃医从文。再联想到“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言壮语,一个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学生被先生的人格美所感动,甘愿把自己的一腔热血为祖国、为人民服务。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折射出永恒的爱国主义光芒。
        二、孝心教育
        孝,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心是子女报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深沉的责任感。而今子女虐待双亲的事屡见不鲜。当代中学生中不尊重父母的意见和教导,动不动与父母顶撞等现象时有发生。

为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语文课的德育功能.及时有效地渗透孝心教育,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一片爱心、苦心,让学生学会爱父母,让学生学会尽孝心,学会感恩。如讲授《背影》时,我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1)“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经过认真揣摩、分析,学生明确了“太聪明”是说反话,实际上是不聪明,是作者自责不能真正理解父亲的爱,内心充满愧疚之情。面对父母无微不至的爱,你的感受又怎样呢?(2)文章四次描写父亲的背影,最感人的是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儿子被父亲的爱深深的感动了。我要求学生想像父亲感人的背影,并画出来。同时联系自己,父母又有哪些感人的身影、背影呢?自己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对父母的爱心、苦心是否作者有了更深的理解呢?总之,我们要挖掘好孝心教育题材,渗透好孝心教育,使孩子们懂得尊重父母、理解父母,感谢父母,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律己教育
        当今极少数中学生缺乏公民意识,法制观念淡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极为严重。他们所表现的一切行为错失乃至犯罪,其根本原因是律己的失败。为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育题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律己教育,使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经得起考验,始终保持气节、廉洁、勤俭等高尚的品质。例如:因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少学生养成了互相攀比、好逸恶劳的坏习惯。为此,我加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在《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中,我不仅赞扬作者刻苦自励的精神,而且要求学生联想实际(自己在衣、食等方面花费过大等各种浪费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应该珍惜现有条件,好好学习,不断追求,不断进步。
        四、待人教育
        古人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不涉及大是大非的情况下,宽容是最为人所称道的品质。然而,不少家庭教育中的“溺爱”行为,培养不少自以为是、自私、偏狭、惟我独尊、为所欲为的“小太阳”,他们缺乏同情心,没有关心他人的意识和行为。这些都是因为家庭待人教育的失误,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待人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包括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爱心奉献等。如:当全班同学合唱《同一首歌》后,我立即布置学生以“奉献爱心”为话题展开讲座,要求学生写出一篇以“爱的奉献”为话题的作文,记叙自己耳闻目睹的爱的故事。还积极鼓励青少年参加有益的爱心活动,学生们学会了奉献,懂得了做人的真谛。
        又如讲解《羚羊木雕》时,提出作为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感情,不要重财轻义,要像孩子那样保持真诚无私的友爱。并要求学生分角色扮演父亲、母亲、奶奶、万芳,在一片欢笑声中同学们表示要尊重友情,一次次受到了做人教育。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德育教育的“渗透点”和“切入点”,满腔热情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把每一个孩子引上人生正路,让每一个孩子享有美好的未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