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鋆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乘风外国语实验中学 ,638500)
摘要: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初中生正处在教育的节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小学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一个系统性的复习,完成数学体系的架构;又会对高中的数学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初中数学的难度相对于小学数学有一定程度上难度的爬升,学习的难度加大,造成了一些“学困生”的产生。在数学学习之中,学困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障碍,逐渐对数学学习丧失了兴趣,最终导致成绩下滑的恶性循环。本文着眼于初中数学教学,探讨学困生在学习之中遇到的学习障碍和相应的解决措施,以缩小学生之间学习成果的差距。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习障碍;教学策略
学困生是指在学习成绩上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的特点通常是学习成绩不理想、自律能力有限,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成效也是数学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学习障碍,有多方面的表现。
一、学困生的学习障碍
(一)缺乏学习的兴趣
从小学数学跨越到初中数学,学习难度大幅度提升,部分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对数学学习保持一种畏缩的心理,在学习中表现得不积极[[]]。其次,部分学生会出现自律能力低下、控制能力缺乏的现象,在课堂之上注意力不集中。这两种情况都将会导致学生在难度日益攀升的数学学习中丧失学习的兴趣,缺乏主观能动性。
(二)教师未进行因材施教
学困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表现出与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不同的学习状态,但是数学教师在制定学习方案的过程之中往往会因为效率等原因,不对学生进行具体情况的具体处理,只是粗略地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在同样的教学计划实施的背景之下,学困生会感受到沉重的学习压力,跟不上其他学生的学习节奏[[]]。
二、针对学困生数学学习的措施
(一)对学生进行积极鼓励
面对自制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对其进行必要的鼓励能够让他从心底上建立起足够的信心,让其能够主动地从消极被动的状态之中走出来,积极地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基础的问题进行解决,逐步提高学生的适配性,让学生能够慢慢适应数学学习的难度。学生在攻克了一个等级的题目之后,就会获得不少的成就感,对数学学习更加有信心。例如,在对正数和负数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对小学所涉及到的分数、小数进行系统的复习,然后确保学困生准确地掌握了数字相关的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正数与负数之间的混合运算,保证学困生学习的兴趣不因难度的提升受到影响。
(二)完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制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困生的学习障碍,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应该进行全面的考虑,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计划制定。对于学习基础好、态度端正的学生,教师可以实施进一步探索的教学计划,但是对于学习态度较差、成绩基础落后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求其进行最基础的知识点的应用。例如,在对“投影与视图”进行学习的时候,本章节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对于学困生来说难度较高。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挑战相对比较复杂的三视图的绘画,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可以先布置简单构成的图形的三视图的绘画,比如三棱锥等。让学生能够根据基础的不同进行不同难度的训练,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兴致,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三)尊重学生的地位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情绪比较敏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足够重视[[]]。首先,教师在日常教学之中要始终对学困生以平等的姿态进行交往,一视同仁,不能产生歧视、忽视等心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从内心对数学学习提高接受度。其次,教师在课堂互动的时候可以对学困生进行相应的照顾。例如,在对“圆”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请学困生进行回答,然后对学生一步步地进行引导,说明“圆的特征”“圆与点的关系”“圆与直线的关系”等,在学生回答不上来的时候进行相应的提示,用自身的思考模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影响,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时候获得足够的成就感。
结语:
初中数学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学困生来说,其知识基础本来就较差,教师应当对其进行更多的关注,在教学方式之上投入更多的心思。针对学困生的学习障碍,首先,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主动性进行调动,让其在课堂之上进行全情投入,将注意力集中在数学学习之上。其次,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特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从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就感。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栋良.初中英语“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17):120-121.
[2]徐林祥.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习障碍及破解之道[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8):145.
[3]刘伦花.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29(05):73-75.
[4]林后善.浅析初中学生学困生转化措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