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颖芬 黄颖晓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停课不停学,教育工具在此次全民战疫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技术对教育生态起到了革新的作用。教师线上教学的实践中,不可忽视两个核心问题:如何看待技术工具在教育的作用;工具应如何服务于教育与人。直面时代挑战,作为教育者,在技术工具性的追问中,唯有坚守教育底线,回归教育本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不至于迷失教育的方向。
关键词:教育工具;教育技术;教育本质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篇》
一、直面疫情对教育的挑战
少年强,则国家强。此次全民战“疫”,相较于“一线战场”的专业性和高负荷运转,高校在知识普及、政策解读、舆论引导、心理疏导等防疫“第二战线”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停课不停学,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国不可一日无学。截至2020年2月2日,教育部针对高教板块集结了22个在线课程平台教育技术工具。教育工具在此次战役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掌通家园、晓黑板、智学网、腾讯会议等程序软件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希沃的网络备课平台为例,它能提供集体备课、UMU录课工具,可制动统计学生的情况,数据跟踪和可视化效果,教师设计学习过程、CCtalk网络教学平台、社群化学习机制、猿题库“60多万试题,教师根据知识点生成相应题目,个性化+自适应式”的测评体系,评估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
疫情之前,教育工具的应用业已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艾瑞咨询2019年度第三季度的观察数据显示,在线教育领域流量最大的APP依然是作业帮、有道词典、快对作业等作业单词类产品(如图1)。增速方面,2019年6月在线教育类APP同比增长最快的是互助文档,增速高达684.1%(如图2)。

图片2: 2019年6月中国在线教育app独立设备数同比增长率TOP10
(数据来源于艾瑞咨询https://www.iresearch.com.cn)
即便没有疫情这一“黑天鹅”,工具类平台的发展势头也已经显现。只不过这只突如其来“黑天鹅”的出现,加速推进了对其的运用。“停课不停学”口号的响起,使得下沉市场的数字鸿沟暴露出来。但从社会意义上讲,让教育从线下层面发展到线上线下相融合,这才是教育作为社会公共资源进步的表现。
二、教育工具理性的审视
技术对教育生态有革新作用。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推进教育与技术的融合创新发展,全面推进教育科技化,构建智慧教育生态。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更加立体化的数字化数据,技术应用于教育更加“以人为本”和“立体化”。技术应用于教育,使得教育要素如教师、学习者、环境、资源等交互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网络环境中的师生、生生、人机交互外,环境与环境、资源与资源之间也以类脑智能的方式进行交互与学习。
关于技术的工具论观念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必须比这种认识走得更远。教育技术的融合离不开技术工具的合理应用。马克斯·韦伯将理性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他认为人性的价值世界首先是意义世界,人对价值和意义的追问成为这个世界的重心,而这种意义和价值是以“合目的性”的形式存在的。
技术异化的结果是丧失原始的视野,教育的人文价值不容忽视。亚里士多德提出人的本质是建立在技术工具之上的,一种根本的立场与观点转变势在必行。技术本不具备任何赋予其活力的因果性. 是人的能动作用赋予其价值。
三、回归教育本质的应然性与必然性
教育技术工具的应用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最终归旨,以教师在场为主要依托,融合课程性优势.囿于学生—教师—课程媒介—环境之间的多维交互而处于动态的成进程之中。教育技术如果违背教育的至善属性,会把教育打造为一种功利的产品,这会让技术的目标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
“休漠难题”是技术伦理转向的关键问题,在技术问题的事实判断和道德标准之间,“是”与“应该”的“两难问题”。朱永新教授在《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一书中指出:从人的成长方面,每个人的知识体系和智慧是靠自己建构的,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是无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智慧结构的。
学校的线下课程中会蕴含道德的审美、丰富的知识资源等,学生通过这种隐形的课程获得知识、态度、价值观等是潜移默化的,不易觉察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度,学生由此获得的行为方式、情感、态度和人生信仰具有较强的恒定性。
线上教育工具的应用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又如何实现有效输出呢?教学中加强数字化教学实践外,面临的挑战还包括如何使数字化与学科深度融合,帮助学生完成数字化转型。自古到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而且必须是在一个集体的氛围,学生间同伴学习。古人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这对学生来说,再晚开学也不是问题。
笔者认为,若想实现线上教学的有效输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应尽量提高讲授的水平和技巧,能够讲得让学生爱听、想听,听完之后还能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中对学生的启迪和陶冶、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觉察和唤醒、文化与人的互动和人对文化知识的建构。正如传统国学至今仍然云蒸霞蔚,讲授法这一旧有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在新的时代中得到更多的思考、更多的重视,让它不仅可以在日常授课中继续发光发热,也能在非常时期迎难而上,保障课程教学的质量。
第二,不忘初心,不忘教师“天职”。疫情考验的不仅是人性,更是心性。既然我们选定了教师这一职业,那么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要求我们应当树立“教师天职”的观念,全心全意、不计名利地去献身于教育,在任何时候任何场所都坚守自己的岗位责任和职业操守。故在疫情当头,我们应恪尽职守,忠于内心信仰,充分利用教育工具,立足生命教育层面。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逐渐通晓福祸相依的生命观、命运与共的自然观、幸福完整的自我观、天道酬勤的行动观。疫情网上教学的考验,仍需坚守教育的根本,反思教育的目的。
第三,在线教学中增加互动。师生互动直播中弹麦、连麦,充分提炼社交互动模式,让学生都感说话引入测试环节,提升网课的粘黏性,克服面对面交流的缺位。例如教学视频中增加测试环节,答对了继续下一题,答错了强制返回上一个知识点。
四、结语
疫情终将过去,春日总有花开。教育工具的理性应用不管是在疫情期间,还是恢复正常的线下教学后,不仅是应然问题,更是实然问题,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坚守教育底线,回归教育的本质。面对千千万万的学生和孩子,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真正扎根于教育、服务于教育,做到厚积薄发。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杜,1997.296
[2]Lewis J A. How 5U will shape innovation and Security; A Primer[R].Washington; CSIS.2018.
[3]袁磊.5G时代的教育场景要素变革与应对之策[J].远程教育杂志,2019(3): 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