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云桂
井冈山大学,江西吉安,343009
摘要:文章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构建适应新时代新变化与新特征、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的高校图书管理创新方式。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了解到,新时代背景下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已经由传统的阅读、浏览信息转变为“移动学习”,图书馆知识的传播以及信息的流通正朝向数字化、智能化、便捷化、高效化、融合化发展。基于此,对高校图书管理的创新提出四点建议:其一,提升图书馆馆员服务意识及能力;其二,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开发数字化文献资源;其三,以移动学习平台为依托提升服务质量;其四,借助新媒体平台构建图书宣传矩阵。
关键词:高校;图书管理;创新路径
引言
高校图书是公众“精神食粮”,更是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支撑力量。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公众知识、文化水平的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也有所拓展,其不仅是公众阅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更是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促进知识共建与共享、实施社会教育的中重要阵地。自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互联网技术愈发成熟,移动终端普及程度显著提升,社会步入“移动学习”时代,网络也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了解前沿技术的主要阵地。集声音、图像、视频、文字于一体的信息以其传播形式的交互性、内容的丰富性深受公众青睐,相对于阅读地点固定、资源结构单一且僵化的高校图书馆来说,公众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获取阅读资料,满足自身了解专业知识的多元化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面临着受众分流、服务质效低的现实困境。但“移动学习”时代也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新的图书管理与服务理念、手段、设备及技术为高校图书馆发挥育人价值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其图书管理与服务的转型升级。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管理的新变化
新时代背景下,公众更需要突破时间与空间的新型学习模式。在我国社会步入新时代以前,高校图书馆就已经开展了与图书相关的一系列服务,但需要用户共处于高校图书馆所创设的现实性学习空间之中,一方面,传统的学习模式不能保证用户的全员参与,部分用户可能在路程、时间等多因素的限制下缺席线下学习;另一方面,此种传统的图书服务模式具有时间限制性,用户错过此次学习机会后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等待下次学习机会。由此可见,传统高校图书馆图书服务有时间及空间的限制性。而新时代背景下,公众学习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形成图书“拟态空间”,仅凭借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即可完成学习。与此同时,新时代背景下,用户更需要能够满足自身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学习平台。学习资源数据库、网络系统、多功能图书服务模块构成了学习平台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可满足用户多元化学习需求。除此之外,新时代背景下用户需要可帮助读其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多元化服务。高校图书馆通过多元化图书服务促进用户与信息之间的交互,继而帮助用户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新时代的到来以及用户对移动学习的需求引发了高校图书管理的深刻变革。其一,用户信息获取形式变化对高校图书服务空间的新要求。新时代背景下,用户倾向于在网络上获取学习资源,这就要求图书馆加快数字化资源的转化速度,抢先占领网络图书服务高地;其二,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对图书馆用户图书服务方式的新要求。新时代背景下,便携、容量大、支持多类型资源播放的iPad、kindle等移动阅读设备改变了用户的阅读习惯,这就要求图书馆丰富图书服务方式,满足用户多元化学习需求;其三,用户知识更新速度的提升对图书馆图书服务理念的新要求。新时代加快了用户知识的更新速度,为此,高校图书馆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图书服务延伸至用户触手可及的地方,并为其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继而实现图书馆图书服务的泛在化。
二、高校图书管理的创新途径
(一)提高馆员服务意识及能力
新时代对高校图书管理范围、内容、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的执行者,馆员的职业态度、精神、综合素质、信息素养、互联网及大数据思维将会直接影响图书服务质效。为此,高校图书馆要加强对馆员的培训,提高其服务意识与能力。
例如针对当前的媒介融合发展形势,图书馆可以开展“新媒体信息制播”专题培训活动,请新媒体平台上的“大V”讲解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新媒体信息制作的技术等,并构建理论+实践培训模式,请馆员结合所学知识与技能尝试将其所录制的用户培训讲座视频上传至新媒体平台,培训教师从该新媒体作品的标题、内容等各个方面对其作品进行分析,以加深馆员对新媒体的认知,继而提高其利用新媒体创新图书服务的技能。同时,图书馆要注重对馆员职业道德的培养,继而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用户图书队伍。
(二)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开发数字化文献资源
用户需求是创新图书馆图书管理的最大驱动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全面化、个性化的图书服务。为此,高校图书馆首先要全面整理当前现有的图书文献资源,并做好分类与研究工作,以明确自身的资源优势。其次,整理平台上登记的用户信息,了解其年龄、职业特征、所浏览及检索的文献,利用大数据进行用户图书服务需求“画像”,初步掌握用户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阅读方式习惯、阅读实践等,通过对比现有文献资料及用户“画像”了解馆内资源的不足之处。最后,以上述分析结果为基础构建图书馆图书资料数据库,将馆内检索、阅读数量最多的纸质资料转化为数字及电子资料,针对馆内资料不足的问题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方式广泛开发文献资源,将图书馆打造为“地面+云端”立体化资源平台,并将资料管理系统与数据库系统相连,管理人员可实时了解用户对数字化文献资源的使用情况,继而为其补充、更新、整理图书资料提供真实的数据基础。
(三)以移动学习平台为依托提高服务质量
当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构建了移动学习平台,但其中存在功能设计不完善、内容庞杂且检索困难、互动性较差的问题。为了提高图书管理质量,建议图书馆改进现有移动学习平台。首先,在移动学习平台中嵌入学习指导模块,清晰列出移动学习平台使用方法、图书馆功能分布和利用、图书馆资源查询及检索方式、计算机操作与设备使用方法等;其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拓宽图书服务范围。通过设置虚拟馆员实时在线解答用户的问题,并智能化生成用户学习需求文献清单,例如用户想要了解“PLC技术”相关知识,“虚拟馆员”系统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列出用户可能需要的数字化文献:PLC自动控制技术、PLC自控技术与变频器、PLC网络构建等,以缩短用户检索文献的时间。图书馆也可根据对用户需求的调查设置平台功能模块,核心目标在于应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颠覆性技术增强用户的学习体验,继而提高用户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
(四)借助新媒体平台构建图书馆宣传矩阵
新媒体自诞生以来,凭借其信息内容的丰富性、信息传播的实效性、信息形式的创新性迅速占据媒介市场大量份额,获得极强的竞争优势。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构建宣传矩阵。利用新媒体的前提为了解不同类型新媒体的特点。例如“抖音”平台信息传播以短视频为主,高校图书馆可以馆内环境为主题制作“快闪”视频,在仅一分钟的视频中彰显图书馆的时代性特征,以环境吸引用户的关注;“微博”平台具有互动性的特征,支持用户的评论、发表观点,为此,图书馆可借助微博超话向用户提问:“说说你对当代图书馆的‘不满’”,用户在该微博下放的评论即体现出其对图书服务的新要求,图书馆可整合用户评论并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对馆内各个方面进行优化;“微信”平台信息以图文为主,图书馆可制作“图书馆发展史”图文作品,以向公众宣传图书馆一直以来“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继而增强用户对图书馆的认同感、信任感。除此之外,高校图书管理也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价值,通过与当地文物所、博物馆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下文化活动,例如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图书馆可向当地文物所了解当前所内已立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并从博物馆获取手工制品、舞蹈、歌曲等照片,通过在室外搭建展台,在馆内摆放非遗文化陈设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并以非遗文化册、各类文化的介绍书籍吸引用户,使用户切实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继而形成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
结束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管理内容、方式、途径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公众多元化需求的驱动下,图书馆需要提高馆员服务意识及能力、提高图书服务质量、借助新媒体平台构建图书馆宣传矩阵。同时,图书馆在用户图书创新过程中应注意“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以便捷、丰富、高效的线上移动学习平台转变用户学习模式,以丰富多彩、内涵深刻的线下活动增强用户的学习体验,继而增强用户对图书馆的认同感、依赖程度及信任程度。
参考文献?
[1]高欣.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的创新[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3):175-176.
[2]王晓燮.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08):194-195.
[3]徐红丽.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图书信息管理研究[J].智库时代,2020(09):86-87.
作者简介:罗云桂,出生于1963年10月,女,汉族,江西吉安人,本科,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