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浅析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继续教育》2020年第6期   作者:吴霜
[导读] 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目前高校教学的一种基本教学手段
        吴霜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重庆 合川区,401520
        摘要: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目前高校教学的一种基本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混合式教学已经展现出许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吸收的优良效果,将这种方式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利于增加思政课的活力和生机,改变学生对以往思政课程的刻板影响。针对目前传统思政课程教学存在的课程吸引力、理论说服力、教学感染力、课堂效率等问题的分析,探索如何打造高校思政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背景;特征;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政课创新,要坚持“八个统一”要求,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把新媒体新技术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打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平台和网络集体备课平台。[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建议》,教思政{2020}1号]这“八个统一”和教育部的要求是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也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因此,开启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是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魅力的必经之路。
一、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开展的背景
        2013年8月。习总书记在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和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颁布,越来越要求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公民素质培养中的构建和高校在选拔人才上与中学所培育的生源质量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所以,研究思政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中学思政教学的关联性对于我国培养“四有”新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高校思政专业如何发展和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过去,传统的思政课课堂一直以来是教师为主导,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模式。但中学的思政课程已经开始进行了如火如荼的改革,并且效果显著。而在高校依旧采取旧式的上课形式,这势必会给思政理论课的衔接效果大打折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就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一)传统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课程体系上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一直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阶段,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本科阶段,都有关于思政教育的科目。学生们在受教育的十几年里都离不开我们的思政内容。虽然这体现着一种对青少年思想的重视程度,但是课程体系的设置难免会让同学们觉得过于重复。所以进入大学学生开始出现疲惫,认为还是和中学所强调的一样,甚至比中学更加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进去,感觉课程缺乏吸引力。从教学内容上看,中学的思政教育课程是由基础教育部门负责,而高校思政专业由教育部的社科司负责,这本就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再把握不同阶段的思政课程的设置时,各司其职。例如,目前中学政治的课程设置主要是《经济与生活》、《文化与生活》、《哲学与生活》、《政治与生活》;而所有高校开设的四门必修课程里,没有设计文化内容的部分。同时,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程与中学阶段的比如,《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哲学与生活》中很多内容重复,不存在更深阶段的理论说服力。
第三,就是教学方法上,大学的教师面对的学生和中学思政教师面对的学生在年龄、认知、心理发展上都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不一样,高校的思政专业教师更多注重理论性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在中学教学中的其他技能的教授,比如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教学设计等内容。高校教师现在多以传统的理论讲解形式上课,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课和接受的状态,缺乏一种感染力。最后是在教学管理上,课堂上课的人数高,但听课的人数却相反,时常出现思政课堂低效率的现象。
(二)新媒体新技术带来改革新思路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里明确表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强国建设。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这给变革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思想和办法。将现代化技术应用到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化动为静,化抽象为直观;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实现人-机、师-生、生-生多元互动;在教学管理上,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在教学空间上,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拓展学习空间;在教学资源上,可以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
(三)疫情催生教育新常态
在新冠疫情的防控的大背景之下,我们不仅要把疫情防控做到常态化,教育更应该走向一种“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新常态”。所谓“新常态”,就是我们再也不可能、也不应该退回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教与学状态。因为融合了“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在线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在教学方面的重要发展方向。未来,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的在线教学将长期共存并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会从物理反应走向化学反应,催生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新的教育形态和新的人才培养范式。所以,思政课教改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根据时代的需要,我们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现实的需要,我们要走向课堂革命,和现在具有的“互联网+移动技术”的技术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必须采用混合式教学。
二、混合式教学的特征
混合式教学是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启发下发展起来的,这既可以体现课堂的多元互动性,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相融合的体现。
(一)遵循信息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规律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我们国家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进程。这是一种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向传输向双向互动,从重继承向重创新,从统一性向个性化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主要是讲述马克思主义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等内容。所以,思政课程必须把握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力量。这也是对于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一个更加符合实际的思路。
(二)遵循“教”与“学”并重的定律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断学习和练习中逐步完成的。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也应当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调整教学的内容,以保证教学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人民网.2016年12月09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传统的教学形态是: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双方的教学体验都很差。从教学方法上也是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较少,学生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而在培养方式上总是以知识传授为主,高阶能力培养欠缺,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开采。混合式的教学,可以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结果。通过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改变教育生态。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得到完全结合,避免了二者的偏废。多元化的互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和体验。


(三)遵循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旋律
混合式教学可以将传统教学和在线教育有效结合,做到优势互补。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增强教学的交互性。在传授系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即可以做到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可控性,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并且,不论是传统的思政教学还是利用现代技术的教学,两者的归属点应当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本目标上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样及遵循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也没有脱离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三、混合式教学的方法
混合式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又融合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将这种方式应用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将有利于减少学生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抵触情绪,提高喜爱度。所以,加强思政课堂的全员互动对于上好思政课也是一个尤为重要的方式。因此,思政课全员互动教学是一种,利用新媒体和技术来实现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全体师生实时灵活高效交互的课堂互动信息化教学的新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利用移动互联网通讯网络等平台和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的可视化等技术为辅助,在高校的思政理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通过技术载体,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预先安装好相关的学习互动软件,在课堂教学上实现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共同交流、共同分享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的智能化和技术化可以通过数据的可视化、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来实时展示课堂教学中的情况,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同时看到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概念传递和情感的交流。思政理论课的混合式教学主要有一下几种,本文主要以《中国近现代纲要》课程为例,将混合式教学的效果加以展示。
(一)教学设计部分
教学目标的“分层”与实现方式的“分工”。在教学目标上可以设计将三维目标设计成如下:知识目标(基本知识)以在线课程为主;能力目标(综合素质)以实践课程为主;价值目标(三观引导)以面授课程为主。从课程体系的维度构建“在线课程+面授课程+实践课程”的混合式教学体系。通过专题的形式分配到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程中去,力求做到在线课程立足于学生组织能力开发。课程内容的“重构”与教学方式的“多样”,实践课程合作能力提升,面授课程教师主导能力体现。教学方法的“互动性”与教学手段的“信息化”相结合,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实现人机互动,利用移动APP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线下班级授课时可以使用的智慧课堂系统“多屏互动”即教师终端、学生终端和教室里的大屏幕中都会同步展示。同时,“教室大屏幕”是极其重要,它作为一个实现全员互动信息同步展示的一个关键场景,而这个同步展示在线上直播是可以完全实现的。
(二)案例展示部分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例,设计在在线教学环节上,学生通过观看本章节的讲授视频,完成课后单元测验,再到论坛里参与讨论。第二,进入实践环节,学生分小组去到现实生活中的历史基地进行考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讲理论知识和实践探索相结合。最后回到课堂进行面授环节,学生通过线上的自主学习,和实地考察,回到教室进行学习汇报,最后教师专题讲授。一个课程,三个教学空间,贯穿三大教学目标。
四、混合式教学的质量标准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强调,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的方向,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不同的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深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所以,在建立混合式教学模式时应当遵循以下操作标准。
(一)确保基本理论不失准
尽管新媒体和新技术给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冲击。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不在拘泥于一个讲台,一块黑板,一个课本和一个教室。但技术和科技平台的运用始终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科目内容等核心要义,不能因为创新而把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和主要任务变得眼花缭乱丢失了方向感,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因小失大,完不成教学任务。
(二)立足教学资源不失实
如今已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代的学生已经不再处于那个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都需要依靠教师来传递的时候。在新媒体和新技术面前,他们甚至可能超越教师,利用搜索引擎、网络平台上去寻找自己不解的答案。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可以寻找到信息对于学生而言都是有效信息,这需要教师对此筛选和过滤。在整合知识的过程中,删除掉那些对课堂不利的信息,在创建教学资源库的同时也应当做到,不唯书但不能脱离书,重理论但不能脱离实际。
(三)力求教学组织形式不失衡
混合式教学的一个很大的优点就在于既摆脱了唯教学场地的局限,又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互补性。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多种多样而导致教学局面的涣散和重点的剥离,这样不仅不能达到教学效率的提高还会浪费师生的时间,造成课堂的混乱。因此,教师在开启一趟混合式教学时,也应该准备好两种教案,即线上和线下,确保课程在两种不同教学模式下都可以达到效果,学生在教室里和教室外都能学到理论知识,培养学习能力以及升华情感。
(四)做到意外事故不失措
混合式教学中已经添加了线上的教学部分。利用网络教学最大也是最常见的风险就是由于网络的问题导致师生之间的教学不同步,甚至“掉线”的情况。这是在混合式教学特别需要注意和常见的问题。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在开课之前提前准备和调试好自己的设备,同时也要提前告知授课的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如在课间出现这种问题,应该多备集中可以与学生保持联络的网络工具,为顺利进行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保证出现意外事故时也能“掉线不掉课”。
(五)旨在教学环节不失序
        不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教学,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设计好。混合式教学可以把线上和线下的教学环节相结合。特别是线上教学时,先后顺序一定要完全执行,比如统计学生视频和课后习题的完成度,一定要设置好时间。其次,哪个时间该完成哪个学习任务要考老师来把握。同时,线上教学的平台会比线下教学的功能多很多,在启动时,教师一定要提前设置好。比如很多线上教学平台会用课堂弹幕的功能,以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和学生交流。但什么时候对学生开放需要设计在课堂环节里,如果学生过多的沉迷于这种趣味性大于功能性的部分则会影响教师的课堂。当然,如果把这种趣味儿性的功能在课堂中使用好,教学的质量将会得到大大的提升,这需要教师在使用过程中的正确引导,旨在做到环节上的有序进行。
总的来说,通过这混合式的教学模式,让教学的互动性得以增强,课堂的参与度得以明显的提高,学生的获得感逐步上升,同时教学的影响力也能得到飞跃。但是不管是内容的创新还是方法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终究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因为只有做好“守正”才能准确把握好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前提和归宿;坚持“创新”,才能更好的为实现“守正”的目标铺更远的路。最后,也应当永远的保持着一颗教学改革的初心和使命。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关于颁布试行中国普通高等院校德育大纲[Z].1995
[2]朱亚丽.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衔接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武莹.大学育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研究[D].吉林大学,2011
[4]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5]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2012
[6]国家教委.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Z].2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