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书英
贵州省赫章县第一幼儿园 贵州毕节 553200
摘要:“6S 管理”是不仅是为了规范现场,而是达到提升素养的简单有效的管理模式。“6S 管理”下有序的环境对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幼儿的行为、活动起到了规范性作用;同时“6S 管理”下低耗、高质的环境促使教师高效地工作,提高保教质量。
关键词:素质基础;自理能力;终身发展
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由于其特殊性,不单要对幼儿进行保教管理,还要对幼儿进行一日几餐、午睡的管理。因此,教育教学中反馈出的种种迹象极大的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以至于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有了很大的阻力,最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有着负面的消极作用,例如:各班区域里废旧的玩教具占满了本就不宽大的物品保管室,导致物品保管员无从分类;区域物品无论教师和保育员怎么整理,总是乱的;教室里教师办公区域物品太多,杂乱无章,需要使用的工具总是找不到;保育员时时刻刻在打扫卫生,但卫生总做不彻底;班级物品总有找不到的现象;针对以上种种状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所以实行“6S 管理”是为了规范现场(教学现场、办公现场)、提升素养(教师素养、幼儿素养)的简单有效的管理模式,同时对幼儿的终身发展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6S 管理”下有序的环境对幼儿的影响
整洁、有序的环境不仅仅是为了视觉效果,所谓言传身教,不单是定义给家长的要求,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幼儿在一日活动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我们的每一个习惯、每一个动作都将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所以规范教师的行为习惯是为了幼儿的良好发展,如果教师们的办公区、教学区杂乱无章,随着时间的沉淀,带给幼儿的影响是及其恶劣的,幼儿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学习,带给幼儿的负面影响将太大。试想,幼儿园的办公区、教学区、走廊、楼道等,一切幼儿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都整洁、有序,幼儿在规范的环境中成长三年,幼儿将终身受益。如:楼道的 6S 管理,通过划分区域,上下楼靠右行走,针对幼儿年龄的特点,采取张贴不同颜色的脚印展示出上下楼道的标识、标贴,幼儿在上下楼的时候自觉养成了规范的习惯,而这样的习惯孩子会传递给家长,长期的影响,在幼儿心里蒙发出的是自觉养成良好习惯的素养,久而久之,大班的幼儿影响初入园小班的幼儿,毕业的幼儿会影响小学的学生,这样的辐射面达到的效果是非常不错的,同时,在这样的习惯下。
安全管理也得到了大大的提搞,例如:各班教室的开关门的标识(沿着每扇门开关的弧度,在地面贴上标识),在日常的教育中,告知幼儿在标识内的区域容易被门开关时夹到手、脚,所以这一块儿的区域是禁止进入的,对于 3——6 岁的儿童来说,要完全记住教师的话有些难度,即使反复的教育,孩子也不一定能记住,相反,颜色明艳的标识带给幼儿的是直观的视觉冲击,当幼儿看到同伴踏入这块禁区,他会立即提醒同伴出来,这儿会有危险,这样的 6S标识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是真真正正的将教师每天都要说许多次的话转换成直观的标识呈现给幼儿,以达到的目的是:幼儿看见标识,就明白自己需要注意的事项。通过对 6S 管理的理解,逐步进行相关的工作,以达到整体提升的效果。
二、“6S 管理”给区域环境带来的影响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中指出:幼儿应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教师要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论幼儿做得好坏都给予适当的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他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针对选择性活动这一部分,它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非常关键的部分,也是教师和幼儿每天接触较多的活动之一,教师常常为这项活动的开展感到头疼,如:分组后如何规范各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行为,在区域活动中如何将幼儿之间的干扰降到最低,区域活动结束后物品的整理等,在“6S 管理”下这样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首先,教师在创设区域时,各区域的进区规则的张贴,区域里物品的归类摆放,每一件物品都应有一个相应的固定位置,而怎样引导幼儿帮助物品找到属于自己的“家”,是需要教师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小、中、大班的设置都不同,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小班的区域物品框上需有明显的图片标志,物品框搁放的位置也有相同图片标志,同时搁放的位置应用色彩明艳的即时贴作好标记,小班幼儿对物品取放的位置才有一个明显的认知感,经过小班一年的反复尝试,幼儿逐渐养成了取放物品的习惯,到了中班,教师可对物品的标识作一些细节上的调节 ,在图片的旁边可加上文字,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幼儿,到了大班,图片没有了,仅剩下文字作为物品的标识,幼儿经过了小班、中班的铺垫,已经有能力分辨物品的各类,同时润物细无声般扩充了幼儿的识字量,简单的区域 6S 物品管理,蕴含了深刻的教育理念。
三、“6S 管理”下幼儿之间的影响
提高保教质量,教师是关键; 提高教师素质,从重视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开始; 提高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从 6S 管理开始!在实行班级 6S 管理之后,教师们发现,幼儿的变化是最大的,《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中指出:幼儿应具有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如在提醒下,能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理解规则的意义,教师要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它游戏规则,让幼儿体验、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对幼儿日常常规的管理中,幼儿与幼儿之间起到了一个监督引领的作用,同时在一日活动中,幼儿之间的互助次数会越来越多。如:班级桌椅分组实行6S 管理后,每个幼儿有一个固定的位置,在桌子上贴上了幼儿的照片或名字,相应的坐在一张桌子的六名幼儿被自然划分成一组,在一日活动中,一组幼儿的椅子是有标识、标记叠放在一起的,接送卡也是有标识、标记挂放在一起的,同时进餐、喝水、入厕的时间会相同,这样的划分需要每位幼儿去遵守,一旦有幼
儿没有行为规则意识,就会导致班级的管理下降,通过这样的形式大大提高了班级日常管理工作,降低了幼儿搬动、争抢桌椅发生的概率,另外也提高了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增强了责任感,在同一小组添餐、饮水的过程中,幼儿与幼儿之间学会了互助,也会相互提醒对方遵守班级各个地方的 6S 管理,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