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幼儿教育中应用趣味化生活材料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期   作者:任俊媛
[导读] 在当前形势下,“教育回归生活”的口号越来越响亮
        任俊媛
        昌吉州实验幼儿园  831100
        摘要:在当前形势下,“教育回归生活”的口号越来越响亮。幼儿的教育在此环境下也受到高度重视。幼儿回归生活具体表现在幼儿课程。设计课程的同时,还需幼儿教师给幼儿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以及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内容的实施情况等。
《幼儿指导》提出“教育的科学方法就是要把孩子的生活和课程紧密的联合起来”让幼儿在生活中探索其中的奥妙。科学教育遍布我们身边,它不仅表现在课堂上,与幼儿的生活也息息相关。生活是教育的先导者,没有生活的加持,就没有幼儿的成长和教育。幼儿年龄小,缺乏基本知识的判断,他们学习的方法很简单,通常是依赖感觉和现象的事物,比方说,幼儿在生活中,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引导。此时此刻,教育和生活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也已像生活方向迈开。
一、课程内容“生活化”
        科学一开始是受生活的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想看到和触摸一切。有时也可在课堂上做一些不经意间发生的科学教育小实验,让孩子对此感兴趣。同时对孩子给予一定的鼓励支持,这样幼儿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升,观察、发现、解决这些问题也统统得到了培养。
二、幼儿园课程回归生活的策略
(一)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活教育理念
        杜威的“教育就是生命”思想认为,教育要实现其目标,必须从经验出发,即从个人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教育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陶行知的“生命教育”就是教育生命,用生命来教育,为生命的需要而教育前进。还应该注意的是,教师的自身情绪不能随意抹杀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应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孩子,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爱好,从而抓住教育的良机,对孩子进行有意义的教育。
(二)幼儿园课程设计要回归生活
        儿童的生活世界应该受到关注和充满兴趣,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通过不断的积极探索,不断开拓外界的知识,方才获得知识和生活经验,促进健康成长。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只会将幼儿的有趣性抹杀掉。在儿童的认知中,儿童缺乏对事物的主观性,缺乏基本的思维,自主学习技能基本做不到。所以,幼儿的课程设计应偏向思维化,还有幼儿对情感的变化以及道德发展。然而,缺乏这方面教育的孩子,可能在人格、道德、自我防卫机制等方面存在缺陷。


(三)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需要回归生活
        现在大多数家庭就一个孩子,仗着家长的疼爱,在家里经常一副“唯我独尊”的模样,孩子的特点就是天真烂漫,好奇心重,往往对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口头语经常问“为什么”,此时面对孩子天真的问答,教师不应对孩子爱搭不理,或者装作看不见听不见,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问题,耐心的解答,尊重他们的个性,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实行弹性教育。幼儿园回归生活的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幼儿的现实生活,注重保育与教育科学的有机结合。并且,所有幼儿的生活状况和经历都要充分了解,为他们探知未知生活做准备。同时,幼儿在学习时,教师要联系现实生活,寻求最佳的教育方式。比如,在组织孩子们了解和学习“春天”的活动时,教师要突破固定的文字、图片、视频,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孩子们发现大自然中的春天,感受生活中的春天之美。
(四)幼儿园课程的具体实施需要回归生活
幼儿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动静结合的过程,老师动手教,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动手做,教师作为一个引导人,不应该成为一个限制幼儿成长的人,应该是和孩子一起成长,和孩子共同成长,世界在他们眼里是什么样的人。孩子的身心虽小,却不能直接告诉他们有益的生活知识和经历,否则长此以往,孩子会形成强烈的依赖感。教师应该做的是鼓励孩子们更加大胆地认识和发现世界,体验其中的乐趣。
三、幼儿教育的趣味化是生活化的升华
开设幼儿园教育课程的趣味性不仅可以说明课程可以使得幼儿园产生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说明课程对于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起家长和孩子们的持续重视。因此,幼儿园的课程教学本身就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僵化的知识结构体系,而是一个包含了系统的基础知识或一切其他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活动,对孩子来说,第一印象的感知是第一眼看到的世界。因此,孩子们经常积累和组织他们的记忆。西方人认为,幼儿的认知是建立在他所生活的日常生活中的。孩子的现实知识几乎来自直接的经验,主要来自对自己经验的分析,而不是来自其他渠道。其实,只有那些真实的生活场景才能让孩子们产生兴趣,产生真实的情感。
幼儿园生活化课程是以生活为基础,以生活为背景,使孩子不断拓展生活经验,培养积极情感,发展必要技能。幼儿园生活化课程是孩子们熟悉的,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所以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应该是趣味性的;幼儿园生活化课程是以完整的生命为资源的,所以是整体的,不是分段的;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是不断地变化和演进的,所以我们幼儿园开设的生活化教育课程并非一成不变,它也并非随着人类日常生活的改变而静态地发生变化,关注孩子们的真正兴趣和要求。人类的生活往往是复杂的,生活中蕴藏着丰富多样的事物和内容,人类的生命都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进行感知和探索,没有多种感官的参与诉讼,没有孩子们的深入探索,我们就无法真正体验到生活。
参考文献:
[1]刘一春,徐东.幼儿园课程回归生活的实践思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5,31(04):75-78+123.
[2]张晗.走向共同生活的幼儿园课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