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娟1 石温馨*
延安市人民医院,陕西 延安,716000
摘要:目的:分析细菌感染对血样微生物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50份有细菌感染的血液样本进行研究,并将50份无细菌感染的血液样本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检查细菌感染后微生物检测结果的变化。结果:经检测比较,感染血样中沙门氏菌、革兰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未感染血样(P<0.05)。结论:血样细菌感染会对微生物检测的准确性产生不利影响,应做好血样的保护工作,减少细菌感染的可能性。
关键词:细菌感染;血液标本;微生物检验结果
在临床诊断中,如不明原因发热、急性亚急性心内膜炎等疾病需要借助血液微生物检测进行诊断。血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等细菌是诊断本病的重要参考。但由于血样的特殊性,在采集、运输、培养过程中可能会被其他细菌感染,不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针对血样细菌感染对微生物学检查结果的影响,我院进行了研究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与方法: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选取我院50例细菌感染血样作为观察组,50例未感染血样作为对照组参与研究。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19~59岁,平均(46.5±2.8)岁;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8~58岁,平均(45.9±3.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程对血液微生物样品进行培养和监测,对有细菌感染的血液样品安排专业检测人员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未感染的血液样品进行比较,并对感染的原因进行了查找和分析,从而找到有针对性的方法降低感染的可能性。
1.3观察指标:按相关标准观察血样微生物检测阳性率。
1.4统计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s22.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数据以(n,%)的形式表示,并用卡方检验。只有当p<0.05时,才能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检测,与对照组血样相比,观察组血样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等细菌的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P<0.05),见表1。
.png)
3.讨论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如果血样有细菌感染,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布鲁氏菌、念珠菌等细菌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无细菌感染的血样,这不仅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而且可能给医生带来麻烦,无法为医生提供后续治疗,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参考。血样被感染的原因有很多。本研究收集了以下影响因素:采集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消毒规定、送检过程中出现意外因素、采集后血液储存保存不当等,血样未严格按照相关工艺规程、患者自身因素等进行保存,针对这些因素引起的血样细菌感染,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以减少感染的可能性:一是对采血过程进行详细的规定,要求所有采血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流程采血,并根据检查要求制定相应的采血人员业务考核标准,并按照考核标准要求采血的日常采血流程对工作人员要严格考核。结合血站的其他考核规定,对优秀的工作人员给予鼓励和表扬。对违反操作规程,导致细菌感染的员工,要酌情严肃处理。② 宣传血液微生物检验知识普及教育,使献血者充分认识血液微生物检验的重要性,详细告知献血者可能影响血液微生物检验的相关因素,使献血者在采血前尽量避免服用一些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药物或食物,从而保证血液微生物检测的准确性,提高了满意度。③ 定期对采血人员进行培训,使全体采血人员熟悉血站采血供应操作规程的内容,并能熟练地开展采血工作,严格按照采血的相关步骤进行,选择合适的采血工具和工具运输工具。为患者采血准备好后,采血人员应严格按照要求对采血部位进行仔细消毒,采血时尽量到点,避免多次穿刺。采血时要注意采血地点。如果献血者有炎症,应选择推迟献血,避免炎症部位。采血时,尽量让患者平坐,采集肘静脉血。④ 在检验工作中,要注意把握检验时间,不能将血样保存太久,否则极有可能发生感染。同时要注意保持标本容器的稳定性,避免剧烈晃动。试样应置于阴凉干燥处,避免强光直接照射。同时,血液标本不得与其他物体接触。样品容器应按规定选用和保存,并应具有抗污染和短期保温的性能。结论细菌感染后,血标本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布鲁氏菌、念珠菌等细菌的阳性检出率明显提高,不利于提高诊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血液是一种特殊的医疗资源,用于治疗病人和救人。一旦发生细菌感染,将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必须对采集的血液进行认真的消毒,确保血液不被细菌污染,因此保证血样不被感染是保证诊断准确性的基本要求。针对细菌感染的原因,主要包括消毒、保存、检查和患者自身等因素,要严格规范操作流程,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做好标本保存和检查工作,并提高采集检验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从而有效降低血样感染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魏军,贾伟,周晓燕.血液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15,26(23 ):2133-2135.
[2]张艳,华川.血流感染诊断的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2 (14): 1594-1596.
[3]李金丽.微生物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及对标本阳性率的影响[J].淮海医药,2017,35(3):26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