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增强 CT、肝脏 MRI 在诊断肝癌准确率方面的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6期   作者:孙海阔 陈晨
[导读] 目的:探究肝脏增强CT、肝脏MRI在诊断肝癌准确率方面的价值。
        孙海阔?陈晨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放射科,辽宁 大连 116000?

        【摘要】 目的:探究肝脏增强CT、肝脏MRI在诊断肝癌准确率方面的价值。方法:针对2018年 2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肝癌患者60例进行分析,分为进行肝脏增强CT和肝脏MRI检查,对于两种检测方式诊断的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MRI诊断的准确率相比于增强CT来说要高,差异比较明显,相关结果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肝癌患者进行诊断的时候,通过增强CT、肝脏MRI诊断的方式,都有着比较明显的特征,但是针对直径在3厘米之下的肿瘤在检出率方面要比增强CT高。
        关键词:增强CT;肝脏MRI;肝癌准确率;诊断价值

        肝癌在我国的各种类型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中,其发病率达到了第三位,其多数都出现在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硬化患者,以及乙型肝炎的患者之中,但是整体的治疗预后情况不理想[1-3]。本研究主要对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诊断肝癌准确率方面所具备的价值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针对2018年 2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肝癌患者60例进行分析,分为进行肝脏增强CT和肝脏MRI检查,男女性别比例为39:21,患者的年龄范围为32岁-76岁,患者的平均年龄是(52.31士5.77)岁。肝癌患者的病程为23天到15个月之间,患者的平均患病时间的范围是(5.08土1.29)个月之间。60例的患者中有癌肿的位置主要是在左半肝的有37例,而其中右半肝的有23例,另外就是的10例的患者在左右半肝都存在癌肿。所有参与到此次研究之中的肝癌患者都存在着消瘦以及肝区疼痛,包括乏力的情况,患者还有不明原因的低热情况,上腹部也常常出现饱胀感的情况。
        入组标准:(1)所有参与到此次研究中的肝癌的患者都接受了组织病理学的检查,并确诊成为肝部的恶性肿瘤;(2)本次参与到研究的患者都符合自愿参与的原则;(3)所有参与试验的患者都没有恶性肿瘤疾病既往的历史,患者有肝外的恶性肿瘤的历史或者是存在着良性的肿瘤疾病;(4)患者均进行了增强CT扫描以及核磁共振的扫描。排除标准:(1)此次研究将存在意识障碍的疾病方面的患者或者是存在精神疾病历史的疾病进行排除;(2)将生存期在3个月以内的患者排除。
1.2方法
        增强CT扫描:本组患者应用增强螺旋CT来进行扫描,设置的参数为,周期为0.8s管电压为120kV到140kV期间,管电流为250mA到300mA的期间。整个矩阵是512x512,层厚为5mm。患者需要口服浓度是2%的300mL左右的泛影葡胺,在半个小时后来进行CT扫描,首先要做的是全肝的平扫,之后再利用高压的注射器,保证3.0mL/s的速度来注射非离子型的造影剂。


        MRI扫描:应用核磁共振成像的系统来进行相关扫描,之后再利用腹部的相控阵列线圈和体部的相控阵列线圈等来进行配套的检查,之后调整MRI的扫描参数为:进行T2WI和T1WI的平扫,扫描的范围保证为膈顶到患者的右肾的下极部位。
1.3观察指标
增强CT与MRI诊断的准确率对比。
1.4数据处理
        针对文章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的数据实施相对比较系统的分析与统计工作,而所选择的软件则为SPSS21.0的版本,针对文章中的已有的数据来进行分析统计,所采取的计数型指标则是(n\%)来表示、再使用x2的方式对相关的检验结果进行表达,通过均数±标准差的方式来(±s)来表达计量型表示。P值在0.05以下,就代表实验组中相关数据和对照组中相关数据存在一定的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增强CT与MRI诊断的准确率对比
 对比增强CT与MRI诊断的准确率对比,MRI诊断组直径大于3厘米确诊17例,
直径小于等于3厘米有26例,MRI诊断组直径大于3厘米确诊26例,直径小于等于3厘米有17例,X2分别为9.2407    ,0.3636,t值分别为0.0023,0.5464诊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年来,我国在医学科研的水平和临床上的诊疗水平都在不断的提升,而且通过影像学诊断方面的技术都得进一步的完善[4]。其中通过核磁共振的诊断方式和CT诊断都是临床诊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其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而通过MRI诊断的方式,能够对3厘米以下的肿瘤进行确切的诊断,值得进行应用与推广[5]。
        本研究结果发现,MRI诊断的准确率相比于增强CT来说要高,差异比较明显,相关结果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通过增强CT和MRI检测的方式,对于肝癌肿瘤的患者都有比较明显的特征,但是对于直径小于3厘米的肿瘤,MRI的检出率更高。
参考文献:
[1]张帮献.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20,9(1):244-245.
[2]王青松.多排螺旋CT与MRI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诊断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9):1678-1679.
[3]房喜乐.血清α-L-岩藻糖苷酶联合甲胎蛋白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4):2651-2652.
[4]佟鹏.螺旋CT和MRI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应用效果和准确率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5):48-49.
[5]徐庆,邓凡,潘海松.CT与MRI诊断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病灶残留及复发临床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2):67-69.


通讯作者:陈晨 1991-4-8 民族:汉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放射科?116000?技师  本科 籍贯葫芦岛 研究方向:影像技术  531346@qq.com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