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部骨折术后血栓检测抗凝血酶、D-二聚体检测的意义探讨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6期   作者:陈敏
[导读] 目的:分析髋部骨折术后检测抗凝血酶、D-二聚体的意义。
        陈敏
        荣县人民医院 四川自贡 (643000)

        [摘要] 目的:分析髋部骨折术后检测抗凝血酶、D-二聚体的意义。方法:从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来我院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中选取53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血栓进行分组:发生血栓14例患者进入试验组,未发生血栓40例患者进入对照组。分别在术前、术后12h、术后3d和术后7d,采集静脉血液检测抗凝血酶、D-二聚体水平,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结果:两组术前、术后12h的抗凝血酶、D-二聚体相近(P>0.05);术后3d和7d,试验组抗凝血酶明显低于对照组,D-二聚体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髋部骨折术后发生血栓的患者,其抗凝血酶水平降低、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作为血栓检测指标开展诊断和防治工作。
        关键词:髋部骨折;抗凝血酶;D-二聚体;血栓;防治工作

        髋部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主要是外力作用所致。在老年人群中,由于器官功能衰退,可能伴有骨质疏松,跌倒后很容易造成髋部骨折,轻者关节肿胀疼痛,重者活动障碍,甚至长期卧床[1]。手术是治疗髋部骨折的主要方案,由于手术创伤大,会影响血流动力学,且术后恢复时间长,患者血栓发生率较高,成为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2]。围术期积极防治血栓,为病情恢复创造良好条件,成为医护人员的关注焦点。本研究选取53例髋部骨折患者为对象,探讨了术后检测抗凝血酶、D-二聚体的意义,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来我院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中选取53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血栓进行分组:发生血栓14例患者进入试验组,未发生血栓40例患者进入对照组。试验组内,男性、女性分别有9例、5例,构成比为64.29%、35.71%;患者最小34岁、最大77岁,平均(61.47±12.55)岁。对照组内,男性、女性分别有23例、17例,构成比为57.50%、42.50%;患者最小35岁、最大80岁,平均(62.33±11.94)岁。经检验,这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资料相当(P>0.05),可对比研究。
1.2 纳排标准
        (1)纳入要求[3]:经X线或MRI检查确诊,符合手术指征;患者能正常沟通交流,并在同意书上签字。(2)排除患者:心肝肾器质性病变,凝血功能异常,有血栓史、精神病史,合并恶性肿瘤等。
1.3 方法
        患者入院后,监测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行骨折复位手术。术后,常规抗感染、抗凝治疗,其中抗凝药物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生产于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公司,批号是:H20060191)。
        分别在术前、术后12h、术后3d和术后7d,规范采集静脉血液3ml,置于抗凝管内。离心处理,转速为3000r/min,持续5min后,取血清标本检测抗凝血酶、D-二聚体水平,统计分析检测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记录在Excel内,用SPSS 25.0软件完成统计学计算。计数资料表示为(例数,百分率),组间对比行χ2检验;计量数据表示为(均数±标准差),组间对比行t检验。P<0.05,意味着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抗凝血酶比较
        从数据来看,两组术前、术后12h的抗凝血酶相近(P>0.05),术后3d和7d,试验组抗凝血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数据调查显示,在老年骨折患者中,髋部骨折占比24%左右[4]。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手术治疗能恢复髋部的解剖结构,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并改善下肢活动功能。但是,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源,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发生血栓的概率比较高,例如DVT、肺栓塞等。为了避免血栓发生,患者在术后通常会进行抗凝治疗,但如何预测血栓形成,如何评价抗凝效果,目前尚无统一结论。
        尚昆[5]等人的研究中,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联合使用超声检测和凝血指标,评估术后DVT风险。结果显示:该类患者术后DVT多出现在肌间静脉,如果Fib和D-二聚体同时升高,说明DVT风险较高,可辅助使用超声动态监测,实现早期诊断的效果。本次研究中,选取53例髋部骨折患者,探讨了抗凝血酶和D-二聚体在血栓检测上的应用价值。从统计数据来看:术后3d和7d,试验组抗凝血酶更低、D-二聚体更高,相比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其中,抗凝血酶是一种糖蛋白,机体受损后血液高凝,抗凝血酶的活性增强,可反映出凝血酶的数量,间断判断血栓形成风险。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有重要作用,正常人体中含量少,它的升高说明血栓风险提高。
        受到患者病情、体质、手术类型的影响,患者术后的凝血指标检测结果会有差异。为了预防血栓发生,应该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术后早期进行抗凝治疗,如果术后3d抗凝血酶和D-二聚体异常,提示血栓形成,应完善检查并积极处理;二是做好围术期护理工作,要求护士树立责任心,严格落实护理方案措施,尤其是向患者介绍抗凝治疗的知识,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6]。综上,髋部骨折术后发生血栓的患者,其抗凝血酶水平降低、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作为血栓检测指标指开展诊断和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闫凯,刘红梅.超声联合凝血检测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J].血栓与止血学,2021,27(1):116-117.
[2]张宇杰,杨永红,朱颜鑫,等.髋部骨折术后血栓检测抗凝血酶、D-二聚体检测的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32):132-133.
[3]张辉,庄万强,唐毅,等.纤维蛋白单体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测价值[J].疑难病杂志,2019,18(8):827-830.
[4]董桂香.D-二聚体与FIB检测应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意义[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6):891-892.
[5]尚昆,王鹏飞,付亚辉,等.超声联合凝血检测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J].陕西医学杂志,2018,47(3):302-304.
[6]赵淑芳.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8,31(2):180-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