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发表时间:2021/4/14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2月   作者:周春花
[导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治国理政之道,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重要的启示,同时包含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新疆喀什地委党校    周春花 844000

内容提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治国理政之道,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重要的启示,同时包含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承  文化 精神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参加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时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今天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具有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之道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之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于治理国家,以及“君”和“民”的关系在很多篇章中都有论述。《尚书》上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就是说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幸福国家就安宁。《易经》上说,当人民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国家就兴旺,而如果君王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则国家将灾难临头,这也是成语“否极泰来”的缘由。儒家文化中核心的“仁”思想,就是要统治者讲“仁政”,施“仁政”,就是看到了人民群众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所在,而君王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人民进行教化,引导人民去做正确的事。传统文化中,无论是要求普通人孝敬父母,与兄弟姐妹团结和睦;尊重他人、同情弱者,还是要求为政者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对人民以道德教化,减轻人民负担等,其基本的理念就是以人民为中心,遵从社会上的大多数人。
        (二)以提升道德修养为中心的社会治理思想
        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王朝,凡是把人民放在中心位置的时期,国家就兴旺;反之则衰败。这条历史发展规律也证明了人民是社会的主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国的理念。在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有大量的关于以德治国,道德修养的篇章和句子。一是倡导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人组成,因此每个人的道德提升促进整个社会良性发展《大学》上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讲的就是上至帝王下到平民百姓,都要加强道德修身。二是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有道德修养的为政者非常重要。在《荀子·君道》中,荀子说:“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 《荀子·君道》]”这里荀子想表达的意思就是治理国家,人的因素更为重要,而这个使国家安定的人必定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忠实的履行制法的意图。另外在《论语·子路篇》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篇》]” 是说,为政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对执行影响非常大。三是以道德防治犯罪。在《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是说,培养道德修养是最根本的治理犯罪的方法。要想从根本上杜绝犯罪,一方面要使社会上每个人都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对犯罪的行为深恶痛绝,也就是要做有道德的人;另一方面就是让犯罪的人认识到自身罪行,并为此感到羞愧,以防再次犯罪,这才是治理犯罪的根本。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启示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带来经验启示。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家观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经过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爱国主义萌芽阶段,表现为对血缘故土的热爱;秦汉至清时期的爱国主义发展阶段,表现为“忠君”和“统一”;晚清到五四时期的爱国主义成熟阶段,表现为“救亡图存”。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表现有所相同。


一是“忠君”思想。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君主、皇帝是国家的象征,君主的更替直接导致政权的更替,因此爱国主义表现为“忠君”。《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小雅·北山》]”这正说明了君王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无条件的忠于自己的君王,并且这种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二是尚公爱民的思想。对国家的热爱也表现为对公平公正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人民的热爱。《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孟子·梁惠王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对社会公平,公正的渴望,对人民的热爱,希望君王与民同乐等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源头。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爱国忧民的表现,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对收复故土的期盼。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无论是忠于君王,还是热爱故土,亦或是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渴望国家的统一,都是历史上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内心深处存在的朴素爱国情怀,这种爱国情怀贯穿每一时期,表现为每个人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2、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方法
        为人处事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并由此构建出以个人道德修养为基础的家庭、国家、社会的秩序。在为人处事方面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方式方法。一是尊重多样,宽容他人。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易经》上说,“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易经》 ]”。这些都是中国人对不同于自身的其他个体的态度。“和”涉及的是尊重多样性前提下的差别的同一。这一为人处事的方法,对中国的政治思想、外交等多个领域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二是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已成为今天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他包含着人与人之间应彼此要把对方当人看待,怀有爱心,还含有不分性别、种族、社会地位、政治、宗教信仰等一律平等的思想。这与《世界人类义务宣言》提出人道的基本原则第1条所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他对于我们今天所进行的道德建设所要求的是一致的,也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
        3、以道德礼仪为核心的社会秩序
        社会秩序的建立需要一套行为规范。首先,表现在以道德作为社会秩序的准则。一是将道德与地位联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中,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除了天然存在的辈份、年龄、性别、血缘关系的远近等差异外,还有依据一个人的才学德智来分。有才有德者理应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并享有较高的物质待遇,才德越高,地位和享受就越高。如《荀子·富国》曰:“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 《荀子·富国》]”二是培养人的羞耻之心。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说的意思就是,一个懂得羞耻的人,就会主动拒绝做一些事情。可见羞耻心是一个人判断是非的标准。有羞耻心就会自觉拒绝,而没有羞耻之心则不分好坏。三是培养人在心里自觉自律的精神。中华传统文化中,认为个人道德是不断提升的,他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不需要别人监督,自觉自愿的去做,也就是“自律”。孔子说自律和他律的区别在于,《论语·颜渊》上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论语·述而》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仁斯至矣。[ 《论语·述而》]”也就是说“仁”是一种高度的道德自觉,一个人如果达不到“仁”的标准,就不能指望他自觉遵守礼。但如果达到自律,也就不需要礼的约束,也就是说没达到自律时,需要礼的约束,达到自律就会自觉维护礼。自律与礼仪之间就是相互规范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上海:中华书局,2006年版.
2.杨伯峻,孟子译注.【M】上海:中华书局,2008年版.
3.张觉校注,荀子.【M】湖南:岳麓出版社,2006年版.
4.臧守虎,《易经》读本 .【M】上海;中华书局,2007年版
5.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6.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参加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作者简介:周春花  汉族  女  1982年5月出生于新疆乌苏市  硕士研究生学历  喀什地委党校党建法律教研室讲师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