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蓉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
【摘要】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在新课程的教育环境下,写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能实现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能具备相应的品格和能力等问题,所以必须采取新的形式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而微写作这一新型的教学形式的引入,为构筑多元化的写作形式和创新教学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本篇文章通过从四个角度出发,对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探讨,希望有助于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核心素养;微写作;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3-040-01
“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育人目标,它的形成与发展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而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语文课“应该放更多的注意力在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上,那么老师就要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微写作就是一座将语文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桥梁。“微写作”虽然短小,但一样能体现大主题,微中见精,微中见大。因为微写作的篇幅短小,形式灵活,题目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体现语文的实践性特征。微写作能够使写作的基本能力点得到具体而微的训练。因为它“规模小,容量少,主题单纯,目标清晰,针对性强、有操作性”。文字量少,没有长篇写作的负担,因而训练可以日常化乃至习惯化;“主题单纯,目标清晰,针对性强”,因而有实效性,易于解除写作教学因大而无当而很少作为的尴尬;“有操作性”,易于解除由来已久的写作训练无从下手的尴尬。能够让学生爱作文、乐作文,改变学生对作文的情感和操作技能,让写作变得更加平易近人,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而且新课标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强调“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微写作教学”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规范写作思维、培养审美意识、增强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寻求“语文核心素养”与“微写作教学”的契合点,提出了一套有效的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微写作训练中存在语言积累较少、思维能力有限、审美鉴赏意识不强、文化认同感欠缺的种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笔者提出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是在微写作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读名家名著,撰写、交流读书笔记,提高写作水平。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语文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阅读经典名著30分钟以上,做好读书笔记,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优美的句子和词语,并写出简短的赏析文字。每天语文课前也会请一名学生与大家分享读书笔记。
因为初中阶段都有规定的名著阅读任务,语文老师还可以要求每个孩子每读完一本名著都要至少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读书笔记,经过自己修改、生生互改后,在班上进行读书笔记交流活动。所以往往一本书同时有很多阅读者,不同的读者写出的读书笔记又各不相同,这样的交流活动对帮助孩子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几年下来,学生们可以先后共完成了十万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二是在微写作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写作是借助语言文字以事明理、表情达意的创作行为,其本质是一种全新的、独特的精神创造。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质量?这就要从学生思维习惯培养和能力的训练入手。我们可以用发散思维来搜寻材料、充实内容。学生写作文,最大的障碍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因此,个人狭小的生活空间(家庭、学校、同学圈)便成了作文中重复反映的世界。为了让学生跳出这一怪圈,可以采用仿写、扩写、续写、改写、虚构写作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还可以通过联想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完《皇帝的新装》时,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角色有了充分的了解,心里肯定对他们有不同的评价,这时语文老师可以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续写故事的结尾,让学生从不同人物角色进行续写,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想之花得到尽情的绽放,从而可以锻炼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是在微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新课标对“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是这样描述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我们以为,从“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素养培养目标的角度看,应该有这样几个层级:一是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二是培养良好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三是培养良好的审美表达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那么,如何在微写作教学过程中达成这一目标呢?
微写作课程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更要重视的是,通过具体作品中具体语言文字的感受和品味来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能力。即使是专家们强调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和热爱,由此也才能有更好的实现。对一部作品的欣赏,都是从对作品的体验和感悟开始的,而对一部作品的体验和感悟,又多从对作品语言文字的感受和品味入手。所以,我们在微写作教学中特别强调对作品语言的感受和品味。教学《荷塘月色》,一个很重要的活动,就是让学生写出自己觉得哪些句子很优美,写出其优美之处;教学《背影》,一个很重要的活动,就是让学生写出哪些句子让自己感动。这些教学环节都安排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在不加任何分析、不给学生任何结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品味。这样的过程就是审美体验积累的过程。
我们还可以拉近学生和欣赏对象的距离,达成和作者的情感交会,达成和作品的交融。比如,教学《猫》,我告诉学生:作为小说,文中的猫都是人,我们每一个人又都是猫。我请大家选择一只猫和文章中的某一个人物进行对话。挨打被赶走的猫,为什么会死在邻居家的屋脊上?请学生描写这只猫临死之前伏在邻居家屋脊上看着自家院子的心理。这些问题和活动都是敞开式的,目的都是将学生和作者这两者的情感调整到适宜的距离,从而创设出物我同一、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让学生们参与创作,走进作品,从而理解人物、理解作者。
四是在微写作中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并在理解中进一步传承文化。
首先注重学生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收集、掌握、理解。
要把微写作教学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结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传统的中华优秀文化。所以平时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和掌握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能力,要求学生每周朗读如《史记》《论语》《增广贤文》等作品,抄写有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语句和段落,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背景,从而为微写作教学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重要的纽带,让学生在微写作时成为有米可炊的巧妇。
课堂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多讲讲他们收集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采用课前三分钟进行展示,为微写作积累一点一滴,防患于未然,不要到了写作时,无内容可写,无处下笔。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利用每册课本上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将课堂学到的优秀传统文化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例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它讲了诚信守礼的良好美德,让学生从中学到这一美德,对学生有很大的好处,学生会把它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如果把它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不仅能丰富写作内容,又能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美德。
其次在微写作中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并在理解中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间交流,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可以通过辩论会、读书笔记、手抄报、课本剧编写和小品表演等等来培养学生积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兴趣,深入掌握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背景和风俗习惯。如在讲《孙权劝学》时,可以设计一个题为《论学习的重要性》辩论赛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孙权、吕蒙、鲁肃三个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正确理解“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蕴含的深刻道理。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有正确的观点,写作立意才会深刻,才能真正继承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并把它在写作里体现。
辩论会、读书笔记、手抄报、课本剧编写和小品表演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大多学生对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有了充分的认识,明白了:为什么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为什么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什么会“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有助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在传统的优秀文化里汲取养分,梳理自己的思想,树立远大的世界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把优秀的传统美德渗透到教学里面去,真正在微写作里落实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改变以往的写作教学,使写作活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写作素材,源于生活,过于生活,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生活的浓缩,是前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把这笔财富发扬光大,变成学生人生中的最大的一笔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写出的作文才有个性,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行为规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贯穿中小学语文教育学科的核心内容,在继承传统语文教育基础上,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实现语文学科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现代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机统一,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教学方式融会贯通,才能使语文教学成为启蒙学生智慧和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严淑仪.教学有妙法妙笔易生花[J].课外语文,2018(7).
[2]舒春雨.学生微写作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中学语文,2019年06期.
[3]赵长河.“微写作”教学导向价值及备考撮要[J].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05期.
[4]张皓月.见微知著:语文微写作之我见[J].语文建设,2018年26期.
[5]朱友林.微写作:积跬步成千里——刍议“基于文本内容微写作”训练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5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