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生活化”的初中物理新授课课例研究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1期   作者:米拉丁江•吾布力海日
[导读]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初中物理突破传统的知识框架体系,从人的角度出发,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物理知识的同时从生活中出发,主动探求自然界的内在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学科要求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基本的现象,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分析能力。本文将从三个课例研究初中物理授课。

米拉丁江•吾布力海日     喀什市教研室  新疆  喀什  844000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初中物理突破传统的知识框架体系,从人的角度出发,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物理知识的同时从生活中出发,主动探求自然界的内在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学科要求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基本的现象,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分析能力。本文将从三个课例研究初中物理授课。
【关键词】生活化;初中物理;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05-101-01

        物理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实验探索验证,最终得到物理规律或真理。初中物理是为之后更深入学习物理知识打下良好基础的阶段,要求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现象。从电学知识、力学知识在到光学知识,在生活当中都有着很好的运用,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变化原理、运行规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巧设疑问,激发求知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最好的方式之一,从学生不以为意的生活实例中提出物理问题得到解决,巧妙引出课本内容,充分解答学生心目中的疑问。学生满载而归,教师成就感满满,真可谓是“传道授业解惑”。
        举例而言,教师在讲授“压强”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们经常在古装电视剧上面看到武艺高强的江湖人士卖艺“胸口碎大石”究竟学了什么内功?给学生们播放视频:一位修炼过气功的人静静地躺在钉子木板上,在他的胸口放一个大石头,当另外一个人将大石头同斧头敲碎的时候,气功人士竟然毫发无损。在学生们的惊叹之余,教师在做另外一个实验:将气球放在钉子木板上,然后在气球上面放木板,现象就是气球完好无损,然后又加了一块木板,气球仍然没有破。为何会这样,江湖人士是有内力,难道气球也是金刚不坏之体?学生这时充满疑问,教师应该顺势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告诉学生其中有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人体和气球的受力面积很大,不会受到任何损伤。教师顺藤摸瓜,开始深层次的解释,接着设计试验,让学生主动地做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试验过程,教师最后讲解压强的相关知识,甚至在平时的小测验中教师也可以将其作为案例让学生解释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用胸口碎大石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实验对比,真理逐渐浮出水面,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动手做实验得出结论,不仅解放了教师,更激起学生满满的成就感。
        二、通过实验,增强动手能力
        从教学内容上讲,物理相对其他学科更贴近实际生活,小到凝固结晶,大到气候变化,其学习是一个探究性的过程。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实验机会,使学生通过自身实验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探究思维能力。对此在上课时教师要把实验内容分层教学,即给学生讲解大致的实验步骤和实验原由,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课本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使学生提升感知力和科学素养,能以更敏锐的目光去理解实验本质。同时教师可对学生讲授一定的理论知识,并让学生在明确实验目标和一些实验注意事项后,再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尽量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同时如在“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课教学时,教室可先给学生讲清楚透镜成像的原理、凸透镜成像的五种规律、实验步骤以及实验注意事项。在学生大致了解后,教室可将学生分组,进行组合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和能力差的学生相互搭配,使学生在同一组内能互相分工、互换角色,最终能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最后教师还要给学生演示标准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并教学生如何观察和获得实验数据。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增加实验机会,不仅能有效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还有利于其探究性思维的发展。在实验中教师不仅要适当的给与学生指导,还要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保证学生的安全。
        三、紧密联系生活
        初中物理虽然处于入门阶段且只是较为浅显,但是设计的范围确实十分广泛的,包含有光、电、热、力等方面,很多原理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原型,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经常性地要以生活变化为例解释现象,或者用所学知识解释物理现象。
        举例而言,教师在讲授“电能转化”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举生活中的例子,例如我们经常在厨房用到的电饭锅会“变”出热腾腾的米饭,电水壶会将冷水“变”为冒热气的开水,这些基本的变化是如何实现的?学生在学习之后应当了解到是电能转化为热能,这些变化过程利用到了热传递。教师在讲授“力学”相关知识的时候,提问学生为什么我们在向保温瓶里面灌水的时候,水的声音越来越大?因为随着瓶子里的水不断增多,瓶内留给空气的空间越来越小,振动额频率随之增大,声音就会变大。教师在讲授“热学”相关知识的时候,从厨具入手,我们之前用到的铝锅、勺子等都是铁材料或者铝材料,后来家里出现的大多是木质材料,这是为什么?因为木料是热能的不良导体,用木质厨具不会烫手。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教师在部分相关知识的讲解中,要有意的给学生进行生活内容的穿插,让学生在需学习过程中与生活紧密联系,可以活学活用。
        结语:本文从巧设疑问,激发求知欲、通过实验,增强动手能力、紧密联系生活三个方面讲解了在新课程授课过程中应该如何将课本知识与生活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巧设疑问的选取需要物理教师的认真筛选,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实验是物理的灵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大纲要求决定实验的性质是验证结论还是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紧密联系生活基本上涉及到初中物理的方方面面,教师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活泼。
参考文献
[1]王英. 增强师生互动,提高物理试卷讲评课的实效性——“初中物理阶段检测试卷讲评课”课例研究[J]. 黑龙江教育(中学).2017(5):22-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