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行知“小先生制”对高中德育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5月1期   作者:孙玮琳
[导读] 随着当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广大教师在学习先进知识的同时,也要回望传统教育方法对于当今时代的意义。陶行知先生在当年所创造的“小先生制”教学法,在当今仍然具有较大的启发作用。它是指将能够识字教书的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用学生来教授其他不识字的学生以及成人。这种“小先生制”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将识字率进行了普及,对于当年学生的文化知识普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其中小先生制中所蕴含的互帮互助团结合作,

孙玮琳    宝泉岭第三高级中学   黑龙  江鹤岗  154211 
【摘要】随着当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广大教师在学习先进知识的同时,也要回望传统教育方法对于当今时代的意义。陶行知先生在当年所创造的“小先生制”教学法,在当今仍然具有较大的启发作用。它是指将能够识字教书的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用学生来教授其他不识字的学生以及成人。这种“小先生制”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将识字率进行了普及,对于当年学生的文化知识普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其中小先生制中所蕴含的互帮互助团结合作,榜样作用,以及完善自我等品质在现代仍然适用。
【关键词】陶行知;“小先生制”;高中德育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5-091-01

        品德才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大优势,教师应该积极寻求有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有成绩,但是没有品德的学生将来也必定会一事无成。如何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友爱相处,合作共赢等等,都是教师群体应该想办法为学生创造的品德。在教师的管理工作中,帮助学生去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帮助学生去解决学习当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帮助学生去树立一个良好的品质和习惯。本文将围绕陶行知“小先生制”对高中德育的启示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与说明,希望以此为广大教师群体提供更多有关德育教育的有效方式,帮助学生的德育正常并且顺利的走向正轨。
        一、完善教育体制,真正解决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不是一时一刻产生的,其解决也需要漫长的时期。因此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联系校方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可设置心理健康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对学生现存的心理问题作出解决方案,对其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评估和预测,要全方面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一方面,班主任要先联系校方共同构建心理健康管理机制,负责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总结和处理,并根据不同的学生展开不同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对其心理问题的清除、疏导和解决,要能切实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学生的心理相对脆弱,其在初步解决心理问题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会二次出现心理问题,如,有的学生刚建立学习信心,当其连续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后,就会更容易的出现自暴自弃的行为等等。因此,班主任应该建议校方成立心理问题的监督机制,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现存心理问题的解决,也要防止某些学生心理问题的二次复发,做好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监督工作。此外,心理健康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完善,并依据新的心理问题来制定新的解决方案,以此切实的满足学生的心理实际需求。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来完善教育体制,能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联系生活案例,促使学生走出阴霾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这个思想阐述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对此,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将生活和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尤其针对一些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班主任要及时的引导其走出阴霾,重拾生活和学习的信心,进而能及时的帮助学生清除心理障碍。


首先,在平时教学中班主任要注意一些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如有些学生在课上、课下、学习和生活中都表现沉默和抑郁,同时也缺乏朋友,对此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并采用生活案例的方式开展教学,既要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危害,也要采用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走出阴霾。其次,在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班主任也可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心理健康案例来引导学生挖掘主人公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间接地学习和了解心理问题的实际解决途径,从而能在较大的程度上帮助学生完善心理健康知识体系。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引领学生学习和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也能帮助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走出阴霾,进而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三、用鼓励来唤起学生的德育意识,学生身上存在巨大潜力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过多的打击其实并没有太多益处,反而会阻碍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与信心。陶行知先生也一直倡导对于学生要进行包容与接纳,要对于学生身上的缺点与不足进行纠正与引导,而不是严厉的批评教育。高中阶段的学生,通常对于教师的批评会感到羞耻和自卑,会影响学生的性格发展以及自信心的建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并不能总是对于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而是要对于学生正确之处多加鼓励。鼓励是理解他人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获得良好的鼓励效果,我们有必要了解鼓励的艺术。教师的鼓励对于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适时、恰当的鼓励能够使一个学生变得自信开朗积极向上,教师的鼓励会令学生真正接受德育教育。在课堂中,由于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学习压力较大,长期得不到释放,在教师与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打开心扉畅所欲言的时候,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其他学生起哄、插嘴等情况,整个班级较为躁动。在此时,教师就可以把握住时机,感悟鼓励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安静,倾听他人的发言,对于回答较好的学生进行鼓励。其他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能够在下面抢答,等发言同学回答完,才能接着举手回答问题。学生保持安静后,教师也可以进行鼓励,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鼓励带来的巨大力量,享受其带来的好处,学生在教师鼓励作用的熏陶下,逐渐接受德育观念。
        四、树立榜样作用,通过榜样的引导来不断完善自身
        陶行知设立“小先生制”的本质是发挥榜样引导的作用,以优秀学生作为其他学生的榜样,使学生跟随榜样力量来不断完善自己。德育教育不能只给学生讲解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其了解德育就在身边。对此教师可在实际生活选取一些实例或者是在班内评选出道德优良,作风正派,以及乐于助人的同学作为榜样,用他们的品质行为来影响和感化学生,进而学生树立模范榜样和学习目标。一方面,教师要建议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去看一些正能量的书籍或者视频;另一方面,教师要从模范人物入手,以成功人物的良好品质来影响学生,进而让学生意识到德育无处不在。另外,为进一步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我们教师还可将一些案例和学生学习结合起来,如学习好的学生更要仔细查漏补缺、学习较差的学生则要虚心请教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取生活案例和人物来给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规范的语言行为和学习行为。
        总结:总而言之,在高中阶段的德育教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建立思想上的高标,更要让学生用实际行动展现出来,将德育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小先生制”无疑能够最好地践行这一教学理念,教师在利用“小先生制”引导学生成为榜样,并发挥榜样的引导作用,以此来不断完善自身。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